Nature封面論文預測,2030年將有8億人遭遇“百年一遇”強降雨
根據中央氣象臺數據,本輪河南鄭州遭受的極端降雨量最大超過 200 毫米/小時。鄭州總面積約 7500 平方千米,每小時降雨超過 200 毫米是什么概念呢?這相當于在 1 小時內,把一百多個西湖里的水“倒進”鄭州。 更關鍵的是,這僅僅只是 1 個小時。 要知道,香港最高的“黑色暴雨預警信號”標準也不過是 70 毫米/小時。而本輪河南特大暴雨是黑色暴雨預警信號標準的近 3 倍。
此外,今年夏季,全球多國家及地區爆發洪災。印度經歷了五十年來最強降雨,由持續降雨引發的的洪水、泥石流等一系列災害,導致該地區至少 130 人死亡,近 10 萬人被迫轉移。6 月,歐洲西部同樣遭遇洪水襲城,城市防線相繼被突破,洪水淹沒街道、房屋,造成大量民眾遇困。截至 7 月 19 日,德國遇難人數接近 200 人。
對此,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地理發展與環境學院助理教授伊麗莎白·泰爾曼(Elizabeth Tellman)和環境地理學的博士后喬納森·沙利文(Jonathan A. Sullivan)帶領相關研究團隊,通過利用衛星影像研究二十一世紀以來,洪災對人類帶來的影響。 不過,不同于傳統的數據建模,研究團隊這次通過觀測衛星拍攝的影像,對近 20 年的 913 起嚴重洪水災害事件進行分析,并繪制相關事件圖。研究團隊表示,這樣預測出的結果將會更加精準。 8 月 4 日,該研究論文《衛星成像顯示受洪水影響的人口比例增加》(Satellite imaging reveals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exposed to floods)以封面論文形式刊登于Nature上。
研究團隊介紹,通過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縮寫 MODIS)可以對全球進行氣候觀測。
利用 MODIS 高空觀測,不僅可以實時分辨洪水災害的發源地,還有利于更快、更有效地做出各種應對處理。通過衛星觀測全球洪水災害可以增強全球范圍內的應對措施,這讓我們可以更精準地應對地表、氣候、洪災等變化。 該團隊通過研究發現,相較于本世紀之前全球范圍內因洪水受災人口增長了 20% - 24% ,這至少比之前預估的高出了 10 倍。 論文中提到,增長趨勢被嚴重低估與全球變暖和人口增長有很大關系。并且,通過對曾經的重大洪水事件圖像分析,專家推測,2030 年受洪水災害的國家地區和人口將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隨著都市化的快速發展,毫無限制的開發將改變水文環境,并導致森林草地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不滲水的柏油馬路。另外,過度依賴并不完善的排水、堤壩等結構性防災措施,這些都極易產生洪患風險。
當然,除了人為因素,天災也是無法避免的重要因素。研究團隊根據過往洪水災害的事件圖形(模型)估算,預計 2030 年全球范圍受洪災影響的人口會繼續增加,到時或將有大約 8 億人經歷百年一遇的重大洪水災害。
不過,各國境況將不盡相同。 近日,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 2021 :自然科學基礎》報告中就提及全球氣候變化將影響降雨的特征,“尤其在高緯度地區,預估未來降雨量可能會增加,而在亞熱帶地區則會減少。人類影響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正以 2000 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span> 尤其對于高溫城市來說(城市地區通常溫度更高),如遇強降水事件將導致洪水和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因此,強降雨帶來的災害將被放大。
據了解,該報告由 65 個國家的 234 位科學家作為作者和評審員參與完成,得到 IPCC 195 個成員國的認可。IPCC 主席李會晟(Hoesung Lee)表示,“這份報告中的創新,反映了關于氣候科學方面的進步,為氣候談判和決策提供了寶貴的支持?!?/span> -End-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