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我70多了,還要不斷學習。”|莊文穎院士的半世菌緣

        “我70多了,還要不斷學習。”|莊文穎院士的半世菌緣

        發布人: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1-08-17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作者 | 倪思潔


        走過近半個世紀的科研生涯,莊文穎已經很少再去野外考察。


        過去,她的腳,爬過全國26個省區的荒山野嶺;她的背,背過數不清的真菌標本;她的眼睛,辨認出過360多個新種。


        年過七旬,莊文穎的步子沉了,背微微有些彎,眼睛也時常不受控制地流出淚水。


        她還是習慣性地留著端莊又好打理的齊耳短發,每天出現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C座4層的實驗室,與真菌標本、放大鏡、顯微鏡和她的學生為伴。


        她有很多榮譽,如“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美洲真菌學會外籍榮譽會士”;學者們曾以她的名字命名了真菌新屬“文穎盤菌屬”和細菌新屬“海莊文穎氏菌屬”;最近,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科協等部門首次聯合開展的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中,她被遴選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但她最看重的,還是最簡單的那個稱謂——“菌物學家”。



        30歲,她“踏上了真菌學這條路”


        1968年,莊文穎20歲。響應國家號召,她到農村插隊。于是,山西偏遠的小村莊里,多了一位愛讀書的姑娘。那段時間,只要有空余時間,她一定會抱起書本。1973年,莊文穎等來了機會。她順利考入山西農學院,并在畢業后選擇留校任教。


        當時,莊文穎有兩個選擇——昆蟲學、植物病理學。“不喜歡昆蟲”的她選了植物病理學。在邊教邊學的過程中,她發現,大約70%的植物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


        帶著問題,莊文穎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師從菌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余永年,“踏上了真菌學這條路”。那一年, 她30歲。


        時間在一次次實驗與思考中過得飛快,在余永年的指導下,莊文穎掌握了真菌分類學的有關研究方法,成為課題組里的頂梁柱。師生間越來越默契,莊文穎知道老師想做什么,余永年也深信莊文穎一定能做成。


        1983年,在課題組缺少人手的情況下,余永年還是決定送莊文穎赴美進修和攻讀博士學位。他期望莊文穎今后能為我國真菌分類研究打開新局面。


        更大的世界在莊文穎面前鋪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莊文穎讀到了許多難得的真菌學文獻資料,也看到了國際同行的科研效率,于是她盡可能多地壓縮休息時間用來學習和工作。那段時間,莊文穎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科研成果。


        1988年回國后,莊文穎產生了一個念頭——要讓中國的真菌學走到國際舞臺上去,“我要讓國內學者知道,國際期刊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1993年,借助于中科院生物區系特別支持項目,她和十幾位同行深入大巴山叢林進行野外考察。


        這次考察歸來,在她的倡導下,團隊成員在國際刊物上一口氣發表了一組(7篇)論文,讓中國真菌學家在國際上來了次罕見的集體亮相。


        “我沒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事”


        上世紀80年代之后,莊文穎工作的一些時間是在野外度過的。


        那時的科考條件很簡陋。行李裝備全靠自己扛,他們下了火車要倒公共汽車,下了公共汽車還要想盡各種辦法才能到達目的地,許多時間要花在路上。


        采集地比較潮濕,他們就要想方設法烘干標本,大家經常把整理好的真菌標本綁在燒水鍋爐上烘一宿,第二天再帶著烘得半濕不干的標本繼續前行。


        艱苦的旅途卻讓莊文穎感覺很美好。1998年春節,她帶著十幾人組成考察隊進入廣西大龍山,開展熱帶地區真菌調查。


        進山之前,大家坐著鐵皮船穿過狹長的水庫,一座座人跡罕至的綠色小島緩緩地從他們身邊掠過,如詩如畫。那次旅途的終點是一片原始叢林,在那里,莊文穎見到了許多從未見過的盤狀真菌新種。


        越往前走,他們采到的標本越多,背包也越沉,可大家的腳步反倒輕盈起來。美好的記憶還有很多:廣西大明山是她去過的濕度最高的地方,走路就像在騰云;新疆廣袤的戈壁灘里沒有路,他們一路顛簸卻歡欣鼓舞……


        苦與樂融在一起,在她的心里不濃不淡地暈染著。“我沒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事。”回憶起過去的日子,莊文穎說。


        但這么多年來,她早已不覺間帶著考察隊走遍了全國26個省區;研究了39個國家和地區的大量真菌材料;發現了新科1個、新屬13個、新種360余個,澄清大量分類和命名問題;發現和篩選出了有廣泛應用潛力的木霉菌株,使我國木霉資源狀況面目一新;莊文穎個人還獨立完成了3個屬的世界專著性研究,并使我國部分類群的物種數量倍增。


        “他留下的,有用的我肯定要用”


        莊文穎的辦公室里有一個老舊的保溫壺,那是她的老師余永年退休時清理辦公室后留下的。“保溫不是太好了,但還可以用。他留下的,有用的我肯定要用。”莊文穎說。


        老師給莊文穎留下的更寶貴的東西,是對待菌物學的熱情與執著。余永年從事菌物學科研和教學50余年,在國內外30多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20余篇,編、著、譯書20余部。


        2010年,余永年自知身患癌癥,仍堅持組織全國學者撰寫中國菌物學的百年研究史。在病痛的折磨下,余永年的工作艱辛而痛苦,而值得欣慰的是,2015年,在他病逝后的一年,《中國菌物學100年》正式出版。


        這份熱情與執著感染著莊文穎。在帶領團隊率先在我國熱帶和西北地區開展真菌資源普查、分類、分子系統學、數據庫建設等綜合研究的同時,她還先后主持了“中國孢子植物志的編研”等重大項目20余項;撰寫、主編著作9部,參編9部;成為國際真菌學領域的權威工具書——《真菌辭典》首位參與編寫的中國籍學者。


        年逾七旬的她堅持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擔任生物學編委,走進中小學課堂、首都科學講堂等公眾平臺授課……


        莊文穎的熱情與執著也感染著她的學生。給學生們修改論文時,莊文穎總是從科研數據到研究結論,從遣詞造句到標點符號,把修改和備注做得仔仔細細。


        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她還經常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實驗操作,陪他們打掃實驗臺,帶他們查閱圖書文獻。她的學生王新存這樣評價她:“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一直以來,時間是莊文穎唯一的對手。“我70多了,真菌學有好多未知領域,我還需要不斷學習。”莊文穎說,她不信來生。她依在竭盡全力,嘗試著把人們對真菌學的認知邊界再拓寬一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互感器相關文章:互感器原理


        pid控制相關文章:pid控制原理


        pid控制器相關文章:pid控制器原理


        斷路器相關文章:斷路器原理


        高壓真空斷路器相關文章:高壓真空斷路器原理
        蜂鳴器相關文章:蜂鳴器原理
        電能表相關文章:電能表原理
        絕緣電阻測試儀相關文章:絕緣電阻測試儀原理
        脈沖點火器相關文章:脈沖點火器原理
        零序電流保護相關文章:零序電流保護原理
        調壓器相關文章:調壓器原理
        熔斷器相關文章:熔斷器原理
        漏電斷路器相關文章:漏電斷路器原理
        汽車防盜機相關文章:汽車防盜機原理
        熱保護器相關文章:熱保護器原理


        關鍵詞: 院士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玉田县| 平度市| 阳西县| 定陶县| 宜都市| 射阳县| 平潭县| 营山县| 纳雍县| 定陶县| 石狮市| 江山市| 弥勒县| 津市市| 红安县| 通山县| 虹口区| 饶河县| 伊金霍洛旗| 方山县| 陵川县| 华坪县| 贵溪市| 莆田市| 道孚县| 盘锦市| 洪湖市| 阜康市| 靖安县| 香格里拉县| 厦门市| 普兰县| 乌拉特中旗| 东兰县| 林周县| 宾川县| 怀仁县| 军事| 高碑店市|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