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RFID技術的不斷成熟、應用領域的日益拓展、政府對電子標簽標準化的支持、電子標簽芯片及相關設備的降價,中國RFID市場規模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 商機:市場規模將超過130億元 RFID為何物?它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即無線射頻識別,俗稱電子標簽,或叫產品電子身份證。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
關鍵字:
RFID 奧運 模擬技術 電源技術 RF IF
摘 要: 隨著社會發展和產業成熟,半導體市場很多領域的重心都從基礎設施/局端轉向用戶端,訪問控制(Accesscontrol)市場也是如此。訪問控制市場的熱點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門禁、考勤、樓宇對講、保險箱柜等,而是圍繞消費者隨身攜帶的手機、筆記本電腦、移動存儲產品、智能身份證、電子銀行卡、電子護照等應用。在這一股新的發展浪潮中,生物識別和NFC/RFID是兩項關鍵驅動技術。 隨著
關鍵字:
指紋識別 NFC 模擬技術 電源技術 RFID RF IF
摘 要: 據統計,2006年,臺灣RFID產業直接產值為12.3億新臺幣;2007年度,臺灣RFID產業直接產值增長到20.45億新臺幣(折合4.5億人民幣);其增長部分為臺灣島內消化,外銷市場總額度未變。從總體上看,臺灣RFID產業正在成長,政府由公領域應用帶動整體產業發展的目標不會變。RFID公領域應用推動辦公室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公共利益為主,利用RFID應用改善民生,發揮帶頭示范效應;由此可帶動和扶植RFID產業發展。 在我國
關鍵字:
臺灣 RFID 發展 問題 模擬技術 電源技術 模擬IC 電源
2007年12月26日,2007中國RFID行業年度評選正式啟動。本次評選活動由中國RFID產業聯盟和RFID世界網聯合主辦,由粵港RFID聯盟、上海RFID聯盟等RFID各省機構協辦,將通過網絡投票和專家打分的方式評選出“中國RFID行業十大最有影響力的企業”、“中國RFID行業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成功應用”、“2007中國RFID行業十大最有影響力的年度事件”和“2007中國RFID行業十大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新產品”四項結果。 參選的企業、產品、事件、案例 正式參選的企業共37家,幾乎囊括了國內所有的優秀R
關鍵字:
2007 RFID 評選 模擬技術 電源技術 RF IF
為了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進行可信計算平臺的接入,我們在可信網絡連接使用的協議標準基礎上,設計了基于分組密碼CBC 工作模式、ECB 工作模式對消息傳送提供加密,并且以ECC 來加強公開密鑰交換所使用的RSA 機制。提出使用分組密碼算法的認證模式作為身份標識的方案。通過分組密碼在不同運算模式的作用下,無線射頻識別由隨機數生成、身份認證等模塊接入可信計算平臺。
1. 引言
可信計算平臺[1-3](Trusted Computing Module, TCM)通常包括:可信計算構架、移動計算、服務器
關鍵字:
ECC RFID 無線射頻 RF IF
本文以采用磁耦合和CMOS工藝的RFID產品為例,簡要介紹了此類芯片的構成,在列舉各種破壞性/非破壞性攻擊手段的基礎上,從軟/硬件角度分析現有的各種安全措施如何在設計階段應對這些攻擊,或使攻擊變得難以實施,以及如何避免不良的設計。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由于采用了各種復雜的認證算法、密鑰等來保護數據免受未獲授權使用,IC卡具有磁卡無法比擬的安全
關鍵字:
RFID 芯片 攻擊 技術 安全 RF IF
RFID/NFC:與手機結合的“殺手級應用”
RIFD(射頻識別)與電信業的結合已經締造出一個“殺手級應用”。在今年通信展上,記者在中國移動展區就看到了這一技術的應用,比如使用“移動票務”模擬系統在網上訂購一張大眾影城的電影票,就可以將手機靠近RFID讀寫器,隨著“嘀”的一聲響,付費即可完成,一張打印好的電子門票被送到人們的手中,和公交車“一卡通”的原理類似。此外,據說中國聯通基于RFID技術的移動小額支付技術從去年年底試驗至今,已經比較成熟,即將開始運行。
其實RFID早在日本就已經普及了,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手機 高清顯示屏 RFID/NFC 無線 通信
讓RFID人滿懷期待的2007年即將過去了,回首過去,我們滿懷夢想,披荊斬棘,令人欣慰的是中國RFID行業在多個方面已獲得了重大的突破。國家主管部門專門為UHFRFID應用規劃的頻段已獲得頒布,RFID技術已在多個重要行業成功獲得了實施應用,國內第一家純RFID概念公司遠望谷成功上市。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東莞、佛山、沈陽、山東等城市也已開始規劃建立RFID基地,以產業園的形式更好地帶動各地的RFID技術和應用的發展。
政策和應用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吸引了眾多的企業進入RFID領域,據統計,過去一年
關鍵字:
RFID RF IF
1 引 言
酒類產品利潤高,是造假者偽造的常選目標。生產廠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常以提高防偽技術的先進性來加大仿制的難度,但始終不能杜絕假貨,很多廠家對此無能為力。現在使用的防偽技術存在2個問題:
(1)雖然防偽標簽制作工藝復雜,但標簽貼裝工藝簡單,只要造假者通過一定途徑獲得標簽(通過標簽生產廠商、回收等),造假就容易被他們掌握;
(2)標簽可識別性較差,防偽標簽的辨別過于復雜,普通消費者常不能判斷標簽的真偽。
利用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y Identificat
關鍵字:
RFID 射頻識別 EPC RF IF
1. 消費者將在一些常見的應用模式(如體育、玩具和食品安全)看到更多創新、實用的RFID應用
在2007年,RFID行業齊心協力向供應鏈之外的其他領域努力發展 RFID應用,為消費者帶提供更多的 RFID技術所能帶來利益。體育界、醫療業、玩具制造業和食品加工業紛紛采用 RFID技術來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如體育賽事的門票驗證,其中 2008年北京夏季奧林匹克賽事也采用 RFID電子門票;馬拉松賽事采用 RFID記時器確保參賽者比賽成績的準確性。對于受污染的食品和不安全的玩具,RFID能快速追蹤這些
關鍵字:
RFID GPS 感應器 RF IF
Intermec與中遠物流的合作背景是怎樣的?
中遠物流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物流企業之一,作為40年來始終不渝地為物流運輸企業提供前端數據采集系統解決方案的企業,Intermec和中遠物流之間存在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作為中遠集團內部為中遠集團提供IT服務的中遠網絡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是Intermec在中國的金牌代理,是Intermec在國內推廣條碼及RFID等實時自動數據采集技術應用的中堅力量。
Intermec是如何為中遠物流部署RFID解決方案的?怎樣實現在倉儲管理全流程中運用
關鍵字:
嵌入式系統 單片機 RFID 中遠物流 數據采集 RF IF
日立數據系統公司公布了其對2008年存儲行業的十大預測與觀點,其中控制碳排放量被認為是繼虛擬化之后沖擊市場的最熱門、最具創新性的技術。在日立數據系統公司首席技術官 Hu Yoshida的博客中,提出的2008年存儲行業十大趨勢預測分別是:
1.綠色存儲:控制碳排放量
隨著對全球變暖的關注日益增加,我們將會看到更多政府會圍繞碳排放量頒布相應的法規和法律。主要企業也會制定目標,減少碳排放量。發電是碳排放產生的一個主要來源,而企業計算能力、網絡帶寬和存儲容量的不斷增長對數據中心的能耗和冷卻能力提
關鍵字:
模擬技術 電源技術 日立 傳感器 RFID 存儲器
摘要:為了滿足現有和新興RFID標準的要求,設計了一種以MSC1211單片機為控制核心的高頻RFID接收系統。介紹了MSC1211單片機的特點與性能,闡述了RFID接收系統基帶電路的工作原理,敘述了接收器的程序設計方法并給出了程序流程圖。 關鍵詞:RFID; MSC1211; 濾波; 放大器
1引言
射頻識別技術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種非接觸
關鍵字:
RFID MSC1211 濾波 放大器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國內在RFID中間件和公共服務方面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依托國家863計劃“無線射頻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課題,中科院自動化所開發了RFID公共服務體系基礎架構軟件和血液、食品、藥品可追溯管理中間件; 華中科技大學開發了支持多通信平臺的RFID中間件產品Smarti; 上海交通大學開發了面向商業物流的數據管理與集成中間件平臺。此外,國內產品還包括東方勵格公司的LYNKO-ALE中間件,清華同方的ezRFID中間件,ezONE ezFramework基礎應用套件等。但總的來說,目前我國中間件技術和產品還很薄
關鍵字:
嵌入式系統 單片機 RFID 軟件 RF IF
國內外市場齊增長
RFID作為本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信息技術之一,已得到全球業界的高度重視。2006年,全球RFID單品標簽的應用發展超過了大多數人預期的"單品標簽量將達到2億枚"。從2007年起,RFID單品應用是世界上最大的RFID市場。2016年,預計應用在單品上標簽的價值將超過110億美元,相關RFID系統市場價值將達到260億美元。據預測,2009年全球RFID市場規模將從2004年3億美元增至28億美元。到2016年,全球郵政速遞領域使用包括標簽在內的RFID系統的市場份額將達到30億美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RFID 信息技術 無線 通信
uhf rfid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uhf rfid!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uhf rfid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uhf rfid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