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CPU市場,是英特爾和AMD“雙雄爭霸”。
但如果這個市場加上GPU(圖形芯片)巨頭——NVIDIA這名競爭者呢?
圖形芯片巨頭即將推出首款CPU
NVIDIA要玩CPU?
電腦報記者 黃旭 劉穎 朱文利
CPU市場更為猛烈的腥風血雨正在悄悄醞釀中。
2008年5月27日,一個消息開始在業內流傳:著名圖形芯片巨頭NVIDIA將會在6月3日正式發布兩款CPU產品。
GPU巨頭NVIDIA將進軍CPU市場?這意
關鍵字:
NVIDIA CPU市場 英特爾 AMD GPU
從國外媒體處獲悉:美國電腦顯示芯片制造商NVIDIA日前否認了有關計劃收購威盛科技公司的報道。
臺灣媒體最近引述業內消息人士稱,美國NVIDIA公司正在謀求收購威盛科技公司。據稱,兩家公司已經進行了接觸,并探討了三種方案。
一種是NVIDIA和威盛科技構建戰略聯盟,第二種是NVIDIA全資收購威盛科技,第三種是NVIDIA收購威盛的電腦微處理器業務。
NVIDIA公司負責投資者關系的副總裁邁克·哈拉否認了這種傳言。他說:“我們為什么需要威盛?我們是GPU公司
關鍵字:
NVIDIA
3月18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道,業界消息透露,NVIDIA近期有意與臺灣芯片廠威盛,以購并、單買處理器業務或策略聯盟方式,取得威盛處理器產品線,以擺脫英特爾、AMD持平臺優勢的壓制,但威盛對此說法予以否認。
據臺灣主板廠商透露,NVIDIA與威盛早已展開合作計劃談判,最近一次協議因威盛開價過高等問題而告吹,但在威盛持續虧損下,可望降低價碼,預計近月協商大門將會再度敞開。業內認為,威盛繼2006年大虧新臺幣11.55億元,2007年虧損幅度持續擴大,盡管近期陸續傳出C7處理器獲大廠采用等利多,但仍
關鍵字:
NVIDIA
2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知名調研機構ATR分析師DougFreedman近日表示,出于多種因素,Nvidia很可能并購AMD。
ATR分析師DougFreedman稱,Nvidia首席執行官Jen-HsunHuang是使AMD重新振作的完美候選人。但Huang又不可能離開Nvidia而投奔AMD,因此,合理的選項就是Nvidia并購AMD。
此外,英特爾和AMD的CPU/GPU融合戰略也將對Nvidia構成潛在威脅。而并購AMD之后,憑借Huang的出色能力,Nvidia將成為
關鍵字:
ATR Nvidia
隨著NVIDIA的Tesla品牌旗下的GPU(圖形處理器)運算產品和CUDA軟件開發工具的使用者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客戶的承諾,NVIDIA公司開設了一個專門為高性能計算(HPC)開發人員提供服務的資源社區——CUDAZone。
CUDA是世界上唯一針對GPU(圖形處理器)開發的C語言開發環境。自2007年2月發布以來,CUDA幫助工程師、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等科研工作者實現了許多新的、工作必備的海量信息處理,并且將處理速度大幅提升到了相當于之前45至400倍。
CUDAZone站點
關鍵字:
NVIDIA GPU 圖形處理器 消費電子
NVIDIA今天公布了業界首個面向 PC 平臺的混合技術 Hybrid SLI(TM),該技術克服了兩大關鍵問題:提高了圖形性能,并降低了功耗。NVIDIA 的 Hybrid SLI 技術將整合進該公司將于2008年面向 AMD 與因特爾 (Intel) 臺式電腦與筆記本計算平臺推出的眾多圖形和主板臺式電腦與筆記本產品。
NVIDIA 首席執行官 Jen-Hsun Huang 表示:“從可編程 GPU(圖形處理器)的推出到我們多 GPU SLI 技術的迅速采用,NVIDIA 已經進行了多次開發與
關鍵字:
NVIDIA Hybrid GPU 音視頻技術
打倒Intel,這也許是AMD最大的理想,特別是在經歷了2005和2006上半年的高速發展和擴張期之后,AMD似乎已經觸摸到了理想的邊角。只不過,AMD從未意識到,自己對Intel的挑戰不過是閃電戰的勝利,要想真的正面打倒Intel,腳下的路還很漫長。
其實,機會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沒有的,但打倒Intel的機會至少在AMD放手一搏收購ATI的那一刻曾經虛幻的存在過。但是,AMD顯然過于自信,Intel可以果斷地撤銷奔騰品牌,結束與AMD的技術共享協議,將雙方的關系正式定格為對手而非朋友,而A
關鍵字:
Intel AMD CPU GPU NVIDIA
北京時間12月5日,來自市場調研機構In-Stat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亞洲地區的芯片制造商的產能正在迅速擴張,其擴張速度明顯超出了全球其他區域,而且這一趨勢還在繼續下去。
In-Stat的報告稱,在至少今后四年內,亞洲地區芯片制造領域內的產能每年的增長速度都在10%以上。
亞洲地區集中了全球幾大芯片廠商的生產基地,這些基地大都為其他品牌提供代工,卻鮮有自己的品牌產品。
In-Stat公司負責市場調查的分析師Mayank Jain表示,“專業的芯片代工使得亞洲地區芯片制造商在處
關鍵字:
嵌入式系統 單片機 亞洲 芯片 Nvidia IC 制造制程
2007年11月,英特爾低調收購了舊金山一家名為Neoptica的公司。從英特爾的收購歷史來看,這筆收購并不起眼。很少有人知道Neoptica是一家專門從事圖形處理器和通用處理器融合的二合一處理器研發的技術公司,在收購完成的同時,英特爾也發布了未來兩年內的產品研發規劃,二合一處理器計劃赫然在類。
種種跡象表明,英特爾、NVIDIA為代表的業界大廠正在掀起一場將CPU與GPU融合的二合一處理器爭奪戰。在已經習慣了把顯卡作為電腦重要配件之一的時下,你是否已經意識到CPU和GPU相互融合的二合一處理器
關鍵字:
嵌入式系統 單片機 英特爾 NVIDIA CPU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未來5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通信市場、互聯網市場、PC市場……從而成為全球IT先鋒經濟最強勁的“發動機”。任何一個有遠見的跨國公司,都將會通過深耕的方式,將自己牢牢地扎根在這一市場中。
11月1日,似乎是個好日子!來自英特爾、EMC、思科的3位跨國公司CEO均選在這一天訪華,并宣布其在中國市場大手筆的戰略投入。
11月2日,來自全球最大顯卡芯片廠商NVIDIA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總裁兼CEO黃仁勛借訪華之際,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報告廳進行了“GPU——還原一個真世界”的演講。
關鍵字:
消費電子 芯片 NVIDIA GPU 消費電子
NVIDIA公司于今日推出了全球最為快捷的圖形處理器(GPU),即NVIDIA GeForce 8800 Ultra。 與GeForce 8800 GTX 圖形處理器相比,NVIDIA GeForce 8800 Ultra的運行速度平均要快[i 基于對GeForce 8800 Ultra和the GeForce 8800 GTX(分辨率范圍在1280x102
關鍵字:
8800 GEFORCE NVIDIA 消費電子 消費電子
國外媒體報道,來自中國臺灣主板廠商的消息稱,顯卡廠商Nvidia正與英特爾商討合作事宜。 該消息稱,Nvidia將向英特爾提供圖形處理器技術。目前,雙方已經達成了數項協議,具體的協議內容還不清楚。近日,Nvidia還與英特爾在臺灣的合作伙伴舉行了會談,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目前,英特爾正在加緊研發圖形處理器技術,因此與Nvidia合作是合乎情理的。自從AMD并購ATI之后,Nvidia與英特爾合作就被業界所看好。 而事實上,Nvidia也已經不再是AMD的頭號芯片組
關鍵字:
AMD ATI Nvidia 消費電子 英特爾 消費電子
“Designed by nVIDIA”計劃的推出,表明nVIDIA的工程師已經具備充分的主機板設計能力。正是由于此,來自顯卡制造商的消息稱,相信nVIDIA將來會啟動自有品牌主板業務。不過,nVIDIA的官方發言人否認了這一傳聞。 根據“Designed by nVIDIA”計劃,nVIDIA向合作伙伴提供基于nVIDIA芯片組和組件的硬件設計,方便主板廠商向市場推出產品。軟件、驅動和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的設計,開發與發布均由nVIDIA處理。
關鍵字:
nVIDIA 消費電子 主板 自有品牌 消費電子
新款NVIDIA nForce® 680a SLI™ MCP主板搭配新型AMD Athlon 64 FX-70系列處理器 重新定義了PC機的終極配置 NVIDIA公司(納斯達克代碼:NVDA),推出新款NVIDIA nForce 680a SLI媒體和通訊處理器(MCP)產品,并立即將此款新產品推向市場。這款產品專為搭配新款AMD Quad FX處理器系列產品而設計,
關鍵字:
NVIDIA 單片機 計算平臺核心 嵌入式系統 通訊 網絡 無線
7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由于AMD將以54億美元收購ATI,所以英特爾已經取消了ATI的總線授權。對此,業內分析師認為,蘋果的iMac和MacBook Pro將因此受到影響。 據英國媒體報道,業內分析師認為,蘋果將來會放棄ATI,在所有的新產品中都采用NVIDIA圖形芯片。而且,即使蘋果自身沒有這種計劃,那么英特爾也會“迫使”蘋果放棄ATI,因為與ATI繼續合作就是在支持競爭毒手AMD。 另外,蘋果還可能采用NVIDIA的SLI技術。總之,
關鍵字:
AMD ATI NVIDIA 蘋果 英特爾
nvidia介紹
NVIDIA概述
NVIDIA Headquarters, Santa Clara, CA NVIDIA 公司
NVIDIA公司中文名稱:英偉達?
NVIDIA公司總部地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與Intel相鄰)
NVIDIA公司的創始人和CEO——黃仁勛先生
NVIDIA公司中文網址:http://www.nvidia.cn/page/home.html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