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LED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程。20世紀70年代,最早的GaP、GaAsP同質結紅、黃、綠色低發光效率的LED已開始應用于指示燈、數字和文字顯示。從此,LED開始進入多種應用領域,包括宇航、飛機、汽車、工業應用、通信、消費類產品等,遍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千家萬戶。到1996年,LED在全世界的銷售額已達到幾十億美元。盡管多年以來LED一直受到顏色和發光效率的限制,但是由于GaP和GaAsPLED具有壽命長、可*性高、工作電流小、可與TTL、CMOS數字電路兼容等許多優點,因而一直受到使用者的青
關鍵字:
LED 顯示技術
LED背光采用發光二極管作為背光光源,是未來最有希望替代傳統冷陰極熒光管的技術。發光二極管由數層很薄的攙雜半導體材料制成,一層帶有過量的電子,另一層則缺乏電子而形成帶正電的空穴,工作時電流通過,電子和空穴相互結合,多余的能量則以光輻射的形式被釋放出來。通過使用不同的半導體材料可以獲得不同發光特性的發光二極管。 目前已經投入商業應用的發光二極管可以提供紅、綠、藍、青、橙、琥珀、白等顏色,色域也非常寬廣,能夠達到NTSC色域的105%,這為液晶電視的色彩提升提供了保障。今年5月在波士頓舉辦的SID20
關鍵字:
LED 顯示技術
LED用熒光粉尚待創新 近年來,在照明領域最引人關注的事件是半導體照明的興起。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日亞化學公司的Nakamura等人經過不懈努力,突破了制造藍光發光二極管(LED)的關鍵技術,并由此開發出以熒光材料覆蓋藍光LED產生白光光源的技術。半導體照明具有綠色環保、壽命超長、高效節能、抗惡劣環境、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響應快、工作電壓低及安全性好的特點,因此被譽為繼白熾燈、日光燈和節能燈之后的第四代照明電光源,或稱為21世紀綠色光源。美國、日本及歐洲均注入大量人力和財力,設立專門的
關鍵字:
LED 熒光粉知識 顯示技術
HT1632為內建顯示內存的LED面板驅動IC,支持驅動32x8點及24x16點之分辨率,若應用點數需更高,HT1632也支持串接擴充之功能。適用于健身器材、電子鏢靶、萬年歷、訊息顯示及數字時鐘等應用。
其內含顯示內存,內存的數據會直接對應到顯示畫面,可增加使用者在編寫程序時的便利性,同時其傳輸接口同HT1622,對于已習慣HT162x LCD系列的使用者,可節省程序開發時間。
HT1632的工作電壓為2.4V~5.5V,采用52QFP封裝,具有16階PWM亮度調節功能及內建256K RC
關鍵字:
HOLTEK LED IC 模擬IC
近年來,發光二極管(簡稱LED)的發展已取得巨大進步:已從純粹用作指示燈發展為光輸出達100流明以上的大功率LED。不久之后,LED照明的成本將降至與傳統冷陰極熒光燈(簡稱CCFL)類似的水平。這使得人們對LED的下述應用興
關鍵字:
熱敏電阻 用作 LED PTC 失靈 防止 高溫 有效
據市場調研公司IMSResearch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作為汽車白熾燈泡、鹵素燈及氙氣燈的替代品,LED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IMSResearch預測,外部照明方面的應用,將推動2010年汽車LED市場從2006年的6.5億美元上升到13億美元。
目前LED主要用于汽車內部,充當如儀表盤和顯示器背光,以及各種指示燈。IMSResearch的分析師及上述報告作者JamieFox表示,在白天駕駛照明(DRL:DaytimeRunningLight)等應用的推動下,預計2013年來自外部燈泡的LED銷
關鍵字:
LED 儀表盤 背光 傳感器 執行器
中國大陸的LED顯示屏產業最早起步于1987年前后,經過十來年的共同發展,現已初具規模。目前,LED顯示屏的生產廠家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優秀的企業,他們共同繁榮了這個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二十一世紀是個平板顯示的
關鍵字:
顯示屏 解決方案 全彩 LED 光電 雷曼
LED照明
諸如小外形尺寸、低功耗和快速接通時間等優勢開創了高亮度LED被當今汽車所廣泛采用的局面。LED在汽車中的初始應用是中央高架停車燈(CHMSL);這些應用使用紅光LED來提供一個非常扁薄的照明陣列,該照明陣列易于安裝,而且永遠不需要更換。
傳統上,白熾燈泡是最為經濟的光源,而且仍然被許多汽車所采用。然而,隨著可用照明空間的日益縮小以及對照明光源使用壽命要求的不斷提高,由LED所提供的燈光色彩和設計方案正在迅速取代白熾燈泡應用。即使是傳統的CCFLTFT-LCD背光源應用,目前也在
關鍵字:
汽車電子 LED IC 電源管理 發光二極管 LED
引言
隨著生產成本的降低,LED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包括手持終端設備、車載以及建筑照明。高可靠性、極佳的效率以及瞬態響應能力使得它們成為很好的光源。盡管白熾燈泡的成本很低,但是多次更換白熾燈泡也將是一筆很大的開銷。路燈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完成此項工作需要一組工作人員及一輛卡車對故障燈泡進行更換。因此,在此類應用中,使用 LED 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雖然 LED 和白熾燈泡的效率幾乎相同,但在路燈應用中,有時會因為一些原因,用 LED 代替白熾燈泡,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可靠性,而且還能節省能源。
白
關鍵字:
消費電子 LED 驅動 濾波器 發光二極管 LED
Catalyst半導體公司發布最新的基于Quad-ModeTM專利技術的分數充電泵型LED驅動器。CAT3604V是一款4通道LED驅動器,為使用’604系列LED驅動器的用戶增加了Catalyst擁有專利的 Quad-Mode架構,進一步提升了效率。
Quad-Mode技術不僅能夠提供與電感式LED驅動器類似的高效率,而且能避免因為使用電感器而帶來的厚度過高和EMI干擾問題。目前大部分充電泵式LED驅動器根據輸出電壓和輸入電壓的比例提供3種工作模式:1x, 1.5x和 2x。采用Quad-Mo
關鍵字:
模擬技術 電源技術 Catalyst LED 驅動器
LED是一種節能環保、壽命長和多用途的光源。專業咨詢機構預測全球高亮度LED市場將從06年的4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9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6.7%。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中低端LED封裝生產基地。06年我國LED的產值為140億元,預計08年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540億元,到2010年國內LED產業的規模超過1000億元。
2000年至2003年之間,手機背光源的普及推動全球LED產業快速發展;從2007年起,筆記本電腦屏幕采用LED逐漸普及,是全球LED產業新的發展動力;未來高亮
關鍵字:
消費電子 LED 背光源 芯片 發光二極管 LED
2007年是發光二極管(LED)大放光明的一年,受惠于中小尺寸背光源、戶外景觀照明等應用面增加,廠商營收業績一路飆升,如今當業界樂觀預期LED將走向30年榮景之際,市場也傳出供需失調的疑慮,展望2008年,在大尺寸面板背光市場尚未成熟前,筆記本電腦背光源能否順利提高滲透率達15%,成為LED2008年躍升幅度最大的應用市場,將是產業重要觀察指標。
LED在2007年正式取代了冷陰極燈管(CCFL)在7吋以下面板應用,并開始朝向大尺寸發展,其中在筆記本背光源的運用也從11.1吋的高單價產品,擴大至
關鍵字:
消費電子 LED 發光二極管 背光源
Catalyst發布最新的基于Quad-Mode專利技術的分數充電泵型LED驅動器。CAT3604V是一款4通道LED驅動器,為使用’604系列LED驅動器的用戶增加了Catalyst擁有專利的 Quad-Mode架構,進一步提升了效率。
Quad-Mode技術不僅能夠提供與電感式LED驅動器類似的高效率,而且能避免因為使用電感器而帶來的厚度過高和EMI干擾問題。目前大部分充電泵式LED驅動器根據輸出電壓和輸入電壓的比例提供3種工作模式:1x, 1.5x和 2x。采用
Quad-Mode架
關鍵字:
模擬技術 電源技術 Catalyst LED 驅動器 發光二極管 LED
用3節堿性電池給20個~30個白色發光二極管(LED)供電,呈現了一個和傳統的升壓變換器有關的十分有趣的問題。所需的升壓比率和占空因子是不切實際和不可能實現的。如果用現存元件來設計并且級聯兩級升壓是可以產生合理結果的。這種拓撲已經形成大約十年了,而工程師往往認為它太復雜。但是,這種方法對元件方面的要求有一定的好處。第一級轉換不需要容忍第二級轉換的總輸出電壓,第二級轉換沒有第一級轉換的電流要求。如果占空因子不是一個關注點,單級升壓的電流/電壓需求將需要一個更大,更昂貴的轉換器,這個轉換器可能輕易達到級聯
關鍵字:
消費電子 LED 驅動 轉換器 發光二極管 LED
目前,LED在中小尺寸面板背光源上的應用率已經達到了60%到70%,筆記本產品也開始向LED背光源的應用進發。可見,到08年LED背光源將會大面積的替代CCFL背光源,其中筆記本面板將成為主力。面對此商機,不少面板模塊廠商開始轉向開發LED背光模組業務,備戰明年LED背光廣闊的應用市場。
現今,友達、群創及奇美電子已經正式開展LED背光業務,致力于中小尺寸面板生產的中華映管也不甘示弱,規劃由集團旗下冷陰極燈管(CCFL)廠誠創投入LED封裝、尚志半導體則跨足LED磊晶。中華映管官方表示,一片中尺
關鍵字:
消費電子 LED 背光 面板 發光二極管 LED
mini-led介紹
MiniLED 是次毫米發光二極管,指芯片尺寸介于 50~200μm 之間的 led。MiniLED是為了解決傳統led分區控光粒度不夠精細的問題而研發的,發光晶體更小,單位面積背光面板能夠嵌入的晶體數量更多,同一塊屏幕上可以集成更多的背光燈珠。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