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芯少魂”是我國互聯網領域最大的“命門”。毫米波芯片是高容量5G移動通訊核心,長期被國外壟斷,是我國短板中的短板。6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表示,南京網絡通訊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已研制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陣芯片,并完成了芯片封裝和測試,每通道成本由1000元降至20元。同時,他們封裝集成1024通道天線單元的毫米波大規模有源天線陣列。芯片與天線陣列力爭2022年規模商用于5G系統。
- 關鍵字:
5G 毫米波
-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5G智能手機的處理器方面,高通和聯發科是為數不多的能對外提供的廠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5G商用的行列,5G商用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消費者對5G智能手機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智能手機廠商也推出了更多的5G手機。在5G智能手機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手機廠商對5G處理器的需求也在增加,聯發科、高通這幾家廠商的5G智能手機處理器的市場需求也在增加。外媒在最新的報道中就表示,聯發科5G智能手機處理器的出貨量,在今年有望超過8000萬,這可能推動聯發科在全球5G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上的份額提升至至少
- 關鍵字:
聯發科 5G
- 在中美關系對抗的大環境下,我國芯片行業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作為全球唯五能做5G手機基帶芯片的廠商之一,紫光展銳在5G時代迎來危險與機遇。 5G,AI兩手抓的新展銳,面向5G的未來展開了積極的布局,馬卡魯5G芯片技術平臺的出現,形成強有力的“虎賁”“春藤”兩大芯片體系,旨在智能手機和物聯網平臺。 有消息稱展銳此前推出世界第一款支持Cat.1bis廣域物聯網芯片平臺春藤8910DM,Cat.1bis,GSM雙模都支持。該方案可讓模組產品尺寸縮小30%的情況下,還能降低20%功耗,可謂相當強勁,目前已被美格、
- 關鍵字:
紫光展銳 5G
- 因 5G 連接性而大大獲益的新商機就是手機游戲,而且不光只是向來需要高速與低延遲的多人游戲領域,還有新興的云端游戲市場。最后的目標就是在手機上進行高傳真 5G 云端游戲。
- 關鍵字:
Arm 5G XR
- 2019 年 6 月 6 日,5G 商用牌照正式發放。時至今日,一年的時間過去之后,從網絡到技術,從場景到應用,"5G" 這個概念對于我們來說好像已經不是那么遙不可及,尤其是 5G 手機,門檻也在不斷降低,相較于去年同期 5G 手機動輒五六千甚至近萬元的售價,如今 5G 手機價格門檻一路下探至千元,讓更多用戶提前嘗鮮到了 5G 的魅力。那么,從萬元到千元,5G 手機又都經歷了哪些變化呢? 5G 商用牌照發放 5G 手機大戰拉開序幕 在 5G 未正式商用之前,人們對于即將到來的 5G
- 關鍵字:
5G 手機
- 從去年6月6日至今,中國5G商用牌照發放已經有一年時間了,在這一年中,我們親身經歷了5G概念從陌生到熟悉,5G基站從少到多,5G手機從昂貴到便宜,5G應用從概念到實例。在5G商用一周年這樣的時間節點,讓我們一起回顧下中國5G的發展之路。雖然去年5G才剛剛正式商用,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早在2017年,我國的第一座5G基站就已經開通了。中國5G時間線簡述:2017年6月24日,中國第一座5G基站在廣州大學城開通;2018年4月2日,中國第一個5G電話在廣州打通;2019年6月6日,中國5G商用牌照正式發
- 關鍵字:
5G 商用 一周年
- 6月5日,今日是中國5G牌照發放一周年。在5G發牌一周年線上峰會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魯春叢表示,5G商用一年來,在產業各方的共同努力下,5G取得積極進展。網絡建設方面,魯春叢指出,預計今年年底,我國將建設5G基站超過60萬個,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產業支撐方面,截至5月底,國內5G手機累計出貨量5985萬部,預計2020年底,5G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8億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成的5G基站超過25萬個,有130款5G手機獲得入網銷售許可,5G終端連接數超過3600萬。僅4月一
- 關鍵字:
工信部 5G 基站
- 中國5G商用已滿“周歲”。去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5G商用正式開啟。一年之后,運營商們紛紛交出成績單。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5G可能意味著更快的網速、更高清的視頻、更快的下載速度,但5G最大的價值遠不止于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新基建”這一概念,并提及拓展5G應用。經歷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同步,目前中國的5G發展已成功躋身“第一梯隊”。5G時代,四大運營商以及產業鏈在網絡建設、投資、手機、應用等方面有哪些突破?以下為澎湃新聞
- 關鍵字:
5G 商用
- 英特爾的宏旨是創造改變世界的技術,造福地球上每一個人。為此,我們正在把技術的力量融入通信產業,并將云經濟擴展到網絡和邊緣。從核心到邊緣的云化網絡將有助于創建我們數據驅動的未來所需的5G通信基礎設施。與任何革命性的技術一樣,5G的真正價值將來自跨行業的創新者生態系統。在此生態系統里,創新者以指數級的方式提升彼此能力,而英特爾在加速此類協作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從我們在?云、網絡和邊緣計算?的核心位置開始,我們正在推動5G擺脫炒作,帶來更多經過驗證的5G用例。我們致力于幫助更廣泛的商業社區實現
- 關鍵字:
英特爾 5G
- 據中國臺灣媒體 Digitimes 報道,消息人士稱,除三星顯示器和 LG 顯示器外,中國面板制造商京東方也將成為蘋果 5G iPhone 的 OLED 面板供應商,這將使中國臺灣 PCB 制造商有機會進入 iPhone 供應鏈。IT之家此前報道,全球顯示領域權威咨詢機構
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 表示,蘋果即將發布的 iPhone12 Max 將使用來自京東方和 LG
Display 的 OLED 面板;而三星顯示器則為 5.4 英寸的 iPhone 12
- 關鍵字:
京東方 5G iPhone OLED
- 據Light Reading報道,美國政府將中國企業排除在其通信網絡之外的行動仍在繼續。本周,Pacific Networks及其子公司ComNet表示希望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不要關停其在美國的業務。另外,FCC的律師提供了禁止美國電信公司使用華為設備的法律依據。同時,英國也受到美國針對中國行動的影響,英國政府正在討論是否遵從美國的要求,徹底禁止華為進入該國的電信市場。“中國政府從未要求我們兩家公司采取任何會'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和執法利益'的行動,并且我們兩家公司也不會輕易受到中國政
- 關鍵字:
FCC 5G
- 張桂玉,任希慶(安普德(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摘?要:本文測試的芯片是一款針對物聯網市場開發的高性能2.4 GHz/5 GHz雙頻Wi-Fi射頻芯片,支持802.11 a/b/g/n,Wi-Fi Direct、Soft AP以及STA/AP 模式共存。具有高速性、穩定性和傳輸距離遠等特點,可以高度匹配音視頻流媒體傳輸。廣泛應用于無線流媒體音視頻播放、虛擬現實、無人機、運動相機、車聯網、工業控制、智能家居等領域。本文將對雙頻Wi-Fi芯片基于IntegraFlex平臺量產測試開
- 關鍵字:
202006 2.4G/5G 雙頻Wi-Fi芯片 ATE IFLEX 量產測試 硬件和軟件
- 陶長亞(1.電子信息測試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蚌埠?233006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41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063.中電科儀器儀表(安徽)有限公司,安徽?蚌埠?233006) 摘?要:為了對5G毫米波通信信號進行測試,本文利用鎖相技術、混頻技術、濾波技術和功率控制技術設計出一種寬帶毫米波TR組件,經過實際測試,所有指標都達到了設計要求。并成功用于5G信號綜合測試儀中,實現了5G頻段24.25 GHz~30 GHz的通信信號測試。 關鍵詞:TR組件 5G 毫米波 本振源 基金項
- 關鍵字:
202006 TR組件 5G 毫米波 本振源
- 高?菲?(羅杰斯公司?市場發展經理) 1 5G對材料的挑戰 5G相對于4G/LTE,具有比4G/LTE高達1 000倍以上的網絡傳輸速率。Massive MIMO技術、更寬頻譜帶寬的需求以及毫米波頻段的使用等都使5G相對于4G/LTE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例如5G技術中Sub-6GHz頻段下的天線系統。雖然其頻段與4G并無太大的不同,但是5G的天線數目、復雜度和集成度都遠遠高于4G的天線。5G天線系統使用更加先進的Massive MIMO技術,使在同一個天線中具有多達64路甚至更高的輸入/輸出,這
- 關鍵字:
202006 5G 羅杰斯 Massive MIMO
- 張 ? 韻?(ITECH大中華區?市場營銷總監) 隨著5G的到來,物聯網也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但實現5G技術也面臨挑戰:①與傳統通信領域測試需求不同的是,5G相關的元器件以及所帶動的物聯網產業,會存在工作時沒有外接電源,僅靠終端內電池供電的情況。因此降低設備功耗,成為了5G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②從5G基站側來看,其核心元器件包含基站電源、基站天線,射頻模塊和光模塊等,這些零部件的性能直接關系到網絡連接的可靠性,且5G單站功耗是4G單站的2.5~3.5倍。 ITECH 作為專業儀器制造商,從測試需
- 關鍵字:
202006 ITECH 5G 基站
5g+工業互聯網大會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5g+工業互聯網大會!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5g+工業互聯網大會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5g+工業互聯網大會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