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訊,中芯國際第三季度營收10.8億美元,環比增長15.3%,同比增長32.6%,市場預估9.948億美元;第三季度凈利潤2.564億美元,同創歷史新高。中芯國際全年收入增長預期上修為24%到26%,全年毛利率目標高于去年。中芯國際2020年第三季毛利為2.62億美元,較2020年第二季增加5.4%。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 據臺媒 DigiTimes 報道,供應鏈表示,臺積電28nm 制程產能利用率過去始終未達預期,第4季度出現多年未見的滿載情況。報道指出,其中,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將原在中芯28nm 制程生產的產品提早轉移過來,成為臺積電28nm 產能利用率達100% 的主要原因。與目前的5nm、7nm 工藝相比,28nm、40/45nm 盡管已推出較長時間,但它們仍在繼續發揮作用,并在臺積電營收中占有較大比重。
- 關鍵字:
臺積電 28nm 中芯國際
- 10月15日,中芯國際宣布上調截至9月30日的Q3季度業績指引,營收以及毛利率都有大幅提升。根據中芯國際公告,本公司謹此知會本公司股東及有意投資人士,本公司上調其最初于該公告內發布的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三個月的收入和毛利率指引。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三個月的收入環比增長指引由原先的1%至3%上調為14%至16%,乃由于產品組合的變化和其他業務收入的增長。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三個月的毛利率指引由原先的19%至21%上調為23%至25%。從官方信息來看,Q3季度的營收環比為微漲變成了大漲最多1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 10月11日消息,據珠海特區報近日報道稱,中國領先的一站式IP和定制芯片領軍企業——芯動科技發布消息稱,該公司已完成全球首個基于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芯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為國產半導體生態鏈再立新功。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N+1工藝 流片
- 10月4日晚間,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公司(00981.HK,以下簡稱“中芯國際”)在港交所披露公告回應關于美國出口限制的進一步消息。 中芯國際稱,經過多日與供應商進行詢問和討論后,本公司知悉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 (以下簡稱“BIS”)已根據美國出口管制條例EAR744.21(b)向部分供應商發出信函,對于向中芯國際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后,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針對該出口限制,本公司和BIS已經展開了初步交流,我們將繼續積極與美國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 9月26日晚間,環球時報援引英國路透社報道稱,美國政府已經對中國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688981,SH)施加了出口限制。路透社稱,美國政府之所以對這家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進行出口限制,是因為美方認為出口給中芯國際的設備存在用于軍事的風險,而且這種風險是“無法接受”的。 9月27日早間,中芯國際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并未收到此類官方消息。本公司重申,中芯國際只為民用和商用的終端用戶提供產品及服務。本公司和中國軍方毫無關系,也沒有為任何軍用終端用戶生產。” 對于外媒所曝文件的真實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 北京時間9月26日消息,今天半導體行業內不少微信群都在傳著一份疑似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簽發的文件,該文件內容顯示,針對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和合資公司出口的某些產品,將受到出口管制,而文件的簽發日期為美國當地時間9月25日。受限的企業包括: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中芯集成電路(寧波)有限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中芯南方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集成電路制造創新中心有限公司LFoundry(意大利)目前這份文件的真實性還有待確認!中芯國際方面也尚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 今日是華為禁令的最后期限,此后全球所有公司在向華為供應采用美國技術的產品前,都必須先向美國申請許可證。記者向中芯國際求證獲悉:“公司已依照規定向美方申請繼續供貨華為,并重申將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相關閱讀:華為芯片斷供首日!經銷商:手機拿貨比較困難來源:e公司官微緩沖120天后,華為的至暗時刻還是來了:9月15日,美國5月15日下發的對華為芯片管制升級令正式生效,臺積電已停止為華為代工生產麒麟芯片,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都將不再供應芯片給華為。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最新從華為產業鏈獲得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華為
- “代工”二字原本是低端制造業、手工業才會經常用到的詞,但是芯片代工行業卻屬于另一個極端情況,芯片代工是制造業中的一大巔峰,有能力參與芯片代工的圓晶代工廠代表了人類制造的最強水平,這些圓晶代工廠的營收變化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旗下的拓墣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預測,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圓晶代工行業的營收將增長14%。支持這些增長原因有下半年的歐美消費旺季和中國的“十一”長假和“雙十一”期間促銷活動等。該研究院發布了對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的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預測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臺積電
- 據臺灣媒體報道,集邦科技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最新調研結果顯示,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第三季度市場占有率為53.9%。臺積電臺媒報道稱,臺積電第三季營收年成長率達21%,營收主力為7nm制程,受惠于5G建設持續部署、高效能運算、和遠距辦公教學的CPU及GPU等強勁需求,產能維持滿載。而5nm制程在第三季開始計入營收。在全年度臺積電5nm營收占比以8%為目標的情況下,預計第三季5nm營收占比將達16%。拓墣預計三星電子第三季度市場占有率為17.4%,格芯7%,聯電7%,中芯國際4.5%。聯電因大尺寸面板驅動IC及電
- 關鍵字:
臺積電 中芯國際
- 中芯國際在國內A股上市已經一個月了,這次IPO募資規模是十年來最大的,在3900多家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五。剛剛官方正式確認,這次募資實現了超額認購,獲得了532.3億元的資金。中芯國際7月16日在A股科創板上市,發行價27.46元,首次上市大漲超過200%,市值超過6000億元,盤中一度高達6500億市值。根據中芯國際的招股書,按照27.46元/股的價格來算,超額配售選擇權行使前,預計公司募集資金總額為462.87億元;而若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預計公司募集資金總額為532.30億元。今晚中芯國際發表公告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14nm
- 中芯國際今天發布了一份漂亮的Q2季度財報,營收達9.38億美元,環比增長4%,同比增長19%;毛利2.49億美元,環比增加6.4%,同比增加64.5%。除了業績大漲之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那就是中芯國際的先進工藝占比正在拉升,在這個Q2季度中14nm及28nm工藝占比提升到了9.1%,而2019年同期只有3.8%,上個季度也只有7.8%。由于中芯國際將14nm、28nm合并算在一起,不確定兩個工藝的具體比例,不過28nm份額肯定是最多的。去年Q4季度中芯國際的14nm才貢獻了1%的營收,今年Q1、Q2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14nm
-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公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三個月的綜合經營業績。2020年第二季的銷售額為938.5百萬美元,相較于2020年第一季的904.9百萬美元增加3.7%,相較于2019年第二季的790.9百萬美元增加18.7%。毛利為248.6百萬美元,較2020年第一季的233.6百萬美元增加6.4%,較2019年第二季的151.2百萬美元增加64.5%。毛利率為26.5%,相比2020年第一季為25.8%,2019年第二季為19.1%。中芯國際發布2020年第三季指引,公司預期季度收入環比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 既然三星、蘋果對它沒興趣,而NV現今又不夠,所以ARM到底賣給誰還真不清楚。最新的消息顯示,臺積電和富士康在內的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都有興趣投資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四年前,軟銀集團以320億美元收購了ARM。如今,軟銀和銀行家們已經接觸了幾家科技巨頭,商討潛在的ARM出售事宜。知情人士稱,除了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制造商臺積電,以及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商富士康,軟銀還接觸了蘋果公司、高通和NV等。ARM是全球科技行業的關鍵參與者,提供全球90%以上的移動芯片使用的架構。蘋果、高通、三星、華為,以及幾乎所
- 關鍵字:
臺積電 ARM 中芯國際
- 財聯社8月4日訊,原中芯國際創始人兼CEO張汝京今日表示,美國對中國制約的能力沒有那么強,我相信我們能追得上,第三代半導體IDM現在是主流。“如果中國在5G技術上保持領先,將來在通訊、人工智能、云端服務等等,中國都會大大超前,因為中國在高科技應用領域是很強的。”“有的地方我們中國是很強的,比如說封裝、測試這一塊很強。至于設備上面,光刻機什么,我們是差距很大的。如果我們專門看三代半導體的材料、生產制造、設計等等。我們在材料上面的差距,我個人覺得不是很大了。”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芯片 半導體
中芯國際介紹
'''中芯國際'''成立于2000年,公司總部位于中國上海,擁有三座芯片代工廠,包括一座后段銅制程代工廠。此外,中芯已收購其第四座位于天津的8英寸芯片代工廠,稱之為“七廠”。同時中芯在北京的12英寸廠已在2004年七月開始投產。中芯國際一廠于2003年5月榮獲《半導體國際》雜志頒發的"2003年度最佳半導體廠"獎項。
補充說明:截止2009年5月,中芯國際已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芯片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