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委調查光伏產能:是否過剩爭議仍存
是否過剩爭議仍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8834.htm盡管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早已將光伏行業作為過剩行業,但是是否過剩,過剩到何種程度,如何定義過剩,仍存在爭議。
以江蘇為例,2009年上半年太陽能電池產量為740兆瓦,多晶硅產量為2500噸。滿足電池需要的多晶硅原料,2/3需要依靠外省或者國外。
為此,江蘇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魏啟東告訴記者,江蘇本身也有很多企業有多晶硅產能,但是未有真正投產,江蘇目前的多晶硅仍緊缺,到底這種情況,算是一種什么樣的過剩,不好說。“有些地方小廠,真正能產多晶硅只有幾百噸,技術水平低,沒有投產。還有的僅僅是規劃或者是宣傳,遠未動工,這算不算是過剩?”魏啟東說。
有趣的是,由于江蘇對光伏產業規劃的起點很高,特別是將江蘇光伏產業備案的權限上收到省發改委,為此江蘇很多企業轉向甘肅、重慶、寧夏等地展開光伏產業投資。而各地龐大的投資數字一直在創新高。比如,江蘇陽光在寧夏的4500噸項目,南玻集團在湖北的5000噸多晶硅項目,通威集團、愛信硅科技分別在四川、云南投資 10000噸項目,賽維LDK、大陸集團分別在江西、內蒙古投資1.5萬噸多晶硅項目。這些投資是否構成過剩產能,說法不一。
上海太陽能學會理事長崔容強此前稱,目前江蘇企業敢于向外擴大產能,說明國內的多晶硅市場還存在需求,所謂產能過剩不存在。
根據了解2008年國內光伏產業的總裝機容量是2.5GW(十億瓦)以上,耗用2.5萬噸多晶硅材料,而國內實際的多晶硅產量是5000噸左右,因此大約有 2萬多噸的多晶硅是從國外進口的。今年的裝機容量為3GW,相應需要3萬噸的多晶硅材料。目前已產出1萬噸,因此仍存在2萬噸的需求缺口。
但是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不同意這種看法。他指出,國內對清潔能源需求很大,但是無能力消費,比如水電的成本可以做到2毛錢一度電,但是光伏發電即使做到1塊錢一度電的成本也困難。“所以盡管光伏產業很好,但是國內無能力消費。財政怎么有這樣的補貼能力?”他說。
林伯強指出,目前企業多注重在裝備領域投入生產,而不愿在研發和轉換太陽能方面做努力,這必將產生大批無效產能,特別是環境污染。
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已經意識到上述問題。根據發改委等10個部門在9月底下發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一步將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此外,有關光伏產業的能耗、規模等標準也出臺。
發改委相關人士指出,新的調研結果出來后,將加快上述抑制落后產能政策的實施步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