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深度調整即將啟幕 政府調控或重新定位
相關調控職能需重新定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8160.htm“通過市場發現價格,這本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之一,但在國內,對于新興產業,這個規則需要有所變通。”這是麥肯錫咨詢公司江克林等行業分析師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權威研究報告認為,新興的光伏產業領域出現的圈地運動很難避免。
“很多大型光伏企業,如無錫尚德電力等企業,考慮到延伸產業鏈或者打造品牌形象的需要,往往愿意上規模,這就和政府的意圖不一致了。”上述發展商如此表示。無錫尚德、江西賽維LDK等知名光伏發展商就曾多次公開表示,光伏行業技術開發可謂日新月異,中國企業可供利用的后發優勢也非常大,所以,產業發展的思維常常需要做出更新和調整等。
“現在的光伏產業,已不是當初那么簡單,太陽能發電產業鏈包括硅礦、金屬硅、高純硅、多晶硅、單晶硅、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太陽能發電系統等環節。”中國能源研究會副會長鮑云樵告訴本報記者,在產業鏈條上還有建材、化工、冶金、裝備制造、電氣、建筑安裝、咨詢服務等多個產業。所以,產業調控,應該兼顧各方面情況,要謹慎而有效。
據了解,以往的行業調控,主要使用行業準入、環評、清理整頓、依法關閉等手段,但從實踐看,效果一般,沒能有效抑制過剩產能。因此,為配合中央政府此次產能過剩的預警,全國人大財經委做了一個相關調研。此報告認為,缺乏落后產能的市場退出機制,是產能過剩長期難以解決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于一個地方來說,有的企業就是地方稅收、就業和財政的貢獻大戶,沒有合理的產能退出機制,地方很難有積極性主動淘汰,更何況光伏產業還有個綠色環保的外衣。”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本報記者。
“但現在光伏組件等很多成本已進入快速下降通道,這正是宏觀政策調整的有利時機。”鮑云樵認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