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市場分析 > 太陽能產業:警鐘為誰而鳴?

        太陽能產業:警鐘為誰而鳴?

        作者: 時間:2009-09-16 來源:騰訊網 收藏

          “產業才剛剛起步,盲目對行業發展不利。”上海協會理事長崔永強對記者的一番話,當真是話中有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8156.htm

          盲目的前期,是盲目擴建及上馬項目,盲目地發燒;盲目的后期,是盲目地砍項目,盲目的降溫。

          這不僅是崔永強的感受。很多企業說上馬3000噸的項目、6000噸的項目,說了多少年,都沒有一噸產出。而在規劃中記載的產量“預期”已經堆積出一個天文數字,形成虛造產能。

          不單是投資者感到燥熱,旁觀者也開始緊張。

          “有的地方政府在看到媒體報道光伏業產能過剩的時候,馬上讓地方銀行開始控制產業投資的信貸,并沒有進行過詳細調查。”崔永強無奈地說。

          可是,上周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宣布將在內蒙古建設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站;全球最大的硅料設備生產商極特太陽能(GTSolarInternational,Inc)在上海低調地舉行了亞洲工廠的開工儀式,該公司超過五成的銷售額來自中國。這兩起投資舉動,均發生在中國對產業產能過剩拉響警鐘之際。

          警鐘為誰而鳴?

          2008年,中國風電裝機產量僅次于德國,居世界第二位,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在無碳經濟的號召下,全國先后有17個省號稱要“打造新能源基地”,加上各地政策的鼓勵,新能源市場曾一度處于瘋狂狀態。

          但是規劃過剩不等同于產能過剩。

          如果說實際產業有泡沫,那么“產能過剩”的說法本身也有泡沫。按我國公開的計劃,到2020年中國太陽能發電達到200G瓦,相當于每年需要消耗多晶硅20萬噸。但是依據現有產能的擴張,到2020年未必有這個量。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9月4日的說法,2008年我國的硅材料消耗量是30000噸,但是生產量只有5000噸,以最樂觀的估計,今年產量最多能達到15000噸。

          但是為何會出現預期過熱帶來的市場恐慌?因為,在多晶硅建設上,地方政府和企業都未考慮實際產能和實際產量的匹配,也未考慮實際技術與市場供需的匹配。

          優勝劣汰是最基本的市場規律。現在國內大部分多晶硅成本偏高,甚至比國外的要高一倍。警鐘正為它們而鳴,行業洗牌不可避免。

          目前國內多數企業還沒有占領到技術高端,好在有的企業的生產水平已經開始接近國際水平。

          9月8日,江西萬噸級高純硅項目在江西新余建成投產,年底全部建成后將達到15000噸生產能力。有價值的是,這條生產線的硅料生產成本接近30美元/公斤。硅料的生產成本可以控制在25美元-30美元/公斤,已經接近極特太陽能這類領先企業的水平。

          令人尷尬的是,光伏業在有過熱傾向的初期,若不善加控制,可能與之前在“市場機制”下發展的彩電業、水泥業一樣,經歷一哄而上到尸橫遍野的重復建設階段。技術進步恐怕將是擺脫被洗牌命運的最重要的途徑。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齐河县| 彭山县| 密云县| 濮阳县| 清远市| 长泰县| 双江| 诏安县| 横山县| 吴桥县| 会东县| 昌都县| 新绛县| 黑河市| 蒙城县| 巩义市| 建宁县| 遂川县| 明溪县| 扎鲁特旗| 昂仁县| 公安县| 利津县| 读书| 马边| 鄂州市| 建德市| 陇南市| 柞水县| 同江市| 定西市| 福鼎市| 西和县| 鞍山市| 裕民县| 康平县| 金坛市| 澄迈县| 安龙县| 且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