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光伏產業背后:產能過剩并非各界共識
8月26日以來的十余天內,光伏產業界可謂“噤若寒蟬”。當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稱,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光伏產業進入中央政府的產能過剩“黑名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8002.htm更讓光伏產業界警醒的是,同一日,工信部發布《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該報告中首次指出,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非常嚴重。
光伏發電為什么這么短時期就從受鼓勵大力發展,轉向了被警告過剩?很多人對此不解。
“規劃產能”與“開發產能”有差異
據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無論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公告還是工信部的報告,都沒有就目前光伏產業的總產能、產業內部結構等數據作出說明。記者采訪的行業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產業過剩的判斷主要來自目前可供統計的“規劃產能”。
2007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中國光伏發電總容量達到30萬千瓦,到2020年達到180萬千瓦。但專家認為,上述規劃產能早已達到;在即將公布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中,2020年中國光伏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
“從各省區及各大投資商公布的發展目標來看,全國2000萬千瓦的規劃仍偏于保守。”國內某知名多晶硅生產廠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認為。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今年4月曾根據光伏產業主要企業公開發布的企業發展目標計算得出,多晶硅到2011年可以達到年產5萬—10萬噸。“這樣的產能如果實現,將滿足全世界使用。”
但是,“光伏產業的建設周期至少是五年,現在的統計口徑有問題。”麥肯錫公司光伏產業咨詢師江克林對本報記者說,當前,要使宏觀調控更優化,還是應該掌握光伏產業的“開發產能”。
江克林說,他在甘肅、青海、寧夏等地調研時發現,很多光伏發電項目雖已獲批,但并沒有破土動工,“只是一大片陽光大地”,“企業起碼也會分期開發,并不會那么狂熱地擴張實際產能”。江克林的研究咨詢團隊調研后認為,在中國,多晶硅這個行業的規模仍非常小,甚至比不上垃圾發電行業。
目前,贊成“光伏產業產能過剩”觀點的人認為,光伏企業在某些地區以發展光伏發電為“借口”,大肆“跑馬圈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獲取用地,這是產能過剩的有力論據。世界能源基金會曾發布一份研究報告,在中國,“跑馬圈地”幾乎是每個新興產業發展初期的基本特征,并不必過度緊張。政府更好地管理和調控土地資源,以及通過多元化要素支持光伏產業發展才是根本之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