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何以淪為“大白菜”
曾經籠罩光環的新能源產業正為其“大躍進”式發展付出慘痛的代價,最為典型的就是光伏產業。2001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而2007年已達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長了600多倍。近日有媒體報道,由于當前國外光伏市場需求萎縮,國內前期蜂擁上馬的光伏項目慘遭虧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7578.htm光伏利用的是太陽能,一直以來被冠以“暴利”的光環,諸多嗅覺敏銳的民間資本對其垂涎三尺,遂蜂擁而入。但遺憾的是,國內由龐大資本堆砌的光伏產業,卻并未超越之前家電等傳統制造行業的痼疾,同樣難以逾越技術上的短板困境。
潮水退去,裸泳者現身。在市場需求旺盛時,國內光伏產能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以量取勝”的僥幸心態淡化了生產者對效率的追求。但是,一場突然而至的金融風暴無情地擊碎了國內光伏產業的泡沫,歐洲各國,尤其是西班牙在太陽能領域的政策發生的重大轉變,引起全球光伏市場急劇萎縮。但與市場寒冬不相匹配的是,國內光伏企業的生產熱情依然高漲。以光伏產業鏈上游原料多晶硅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等20多個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如果這些產能全部實現,將會達到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
失去了下游市場的消化承接,光伏產能的急劇膨脹像是自娛自樂的一場“秀”。讓人擔憂的是,在高漲的逐利熱情下,新能源企業大都忽略了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掌控,目前光伏電池生產的關鍵設備和原材料就大都需要進口。即便是在技術和人才都不完備的情況下,國內光伏企業也敢于投資建設萬噸級的項目。核心要素缺失、盲目擴建的必然結果是,光伏產業低層次重復投資泛濫、生產成本高企、資源浪費嚴重。如今,浙江60家規模以上的光伏企業,正常生產的僅30家左右。而且,由于沒有達到規模化生產,我國光伏生產成本難以合理控制與壓縮。眼下,光伏產業上游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平均約每公斤70美元,基本與終端售價持平,這意味著多晶硅企業將面臨多生產、多虧損的窘境。
事實上,每當經濟頹勢顯現,地方政府就試圖通過刺激某一代表性行業,在短期內“以點及面”地迅速實現整個經濟的復蘇。此前,房地產、鋼鐵、汽車等行業均曾承載過這樣的“重任”,時下光伏等新能源項目的大規模匆忙上馬也是因此而來。這些行業都有一個共性,即能夠同時提振上下游多個產業的迅猛發展,快速拉動地方GDP增速指標,進而提升現任行政部門的政績。在該指導思想之下,跑量成為首要目標,而技術品質與市場前景倒淪為其次了。前車之鑒表明,這樣“拔苗助長”的短視行為最終會危害經濟的健康,光伏等新能源將因此最終淪為高風險、過度競爭的產業。
經濟增長固然要維持,但光伏投資并不是種大白菜,種子撒得越多越好。資本投入只是邁入門檻的前提之一,掌控核心技術才是關乎產業生死的關鍵要素。光伏產業的無序發展已積重難返,調控部門的整體規劃和系統指導更是呼之欲出。這其中,除了較為明確的政策指向外,還需要有創造性地提供融資、信息互動等多方位的市場服務,合理控制項目上馬規模和速度。唯有如此,光伏市場的資源才能夠得到合理配置,該產業才能有序發展。(馬紅漫經濟學博士)
-鏈接:光伏產業
利用太陽能的最佳方式是利用光伏效應,即使太陽光射到硅材料上產生電流直接發電。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的產業鏈條稱之為光伏產業,包括高純多晶硅原材料生產、太陽能電池生產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