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光電顯示 > 市場分析 > 觸控面板技術的應用發展趨勢

        觸控面板技術的應用發展趨勢

        作者: 時間:2009-06-04 來源:DigiTimes 收藏

          此外,在多點觸控的設計要求部分,亦有業者推出電阻式觸控構造、卻同時能達到多指觸控、辨識的新穎技術,已經推翻「多指觸控」=「電容式觸控」的技術優勢。反觀電容觸控技術,因為采電場評析、檢測目前觸控坐標的技術原理,導致無法有效在制造尺寸方面增大,相對限制其市場推展。目前電容式主流尺寸仍限于15吋以下,但在業者反復技術改良下,目前成本尺寸已可達32吋左右,相關技術已具量產實力,下一步即是如何有效壓低制造成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4951.htm

          如何解決專利緊箍咒,電容式觸控搶市關鍵

          現階段電容式觸控技術相關專利,大多被幾大廠所掌握,尤其是關鍵的觸控IC好壞,更影響實際觸控體驗的效能表現。因為,電容式觸控是利用面板的ITO以透明導線鍍層,在面板表面形成電場,當使用者以手指觸按時導致電容值變化,此時觸控IC即換算精確觸按坐標,整個過程面板可能同時接收噪聲,其動作感測運算過程繁復,其中就有一堆專利技術限制,讓其它廠商無法輕易進入市場,制造商也可能礙于觸控IC取得成本,而致使產品成本增加。

          一般認為,電容式觸控技術較難突破尺寸的限制,可能發展的尺寸相對電阻式觸控顯得較小一些,其實,電容式觸控在較大尺寸面板不是辦不到,是其成本架構無法與同尺寸的電阻式技術相抗衡,導致相關廠商量產的興趣缺缺。

          消弭尺寸限制,中、大尺寸應用看俏

          同以15吋的觸控屏幕成本觀察,使用電容式觸控技術,會讓成本暴增為電阻式技術的3~4倍,但這個狀況已在各廠商的努力下改善不少,原先成本的差距正逐步拉近中,而尺寸限制在實驗室的試做品,亦可達接近40吋之譜。

          但電容觸控技術實現的關鍵,在于感測使用者觸按屏幕引起的微弱電流變化,若開發的面板尺寸不斷加大,相對觸控感測IC接收到的噪聲即急遽增加,大面板也帶來觸控IC更嚴苛的噪聲抑制考驗。

          此外,電容式觸控面板目前的作法,是在ITO進行透明導線涂布,面板越大也代表著阻抗增加,感應時相當大的機會出現感應觸發訊號不平均、無法明確確認觸發狀況的問題。新的方法是采數組掃描改善,將面板區域分割成數個方塊區域,透過系統循序進行感測、驗證,由于采多任務分析,可補單個感測IC的效能限制,透過多方比對、分析,也能將背景噪聲有系統的濾除。

          大尺寸高利潤、高難度

          雖然觸控屏幕以中、小尺寸的市場最為大宗,但實際上毛利卻不高,對相關組件業者來說,其獲利能力有限,反而是難度較高的中、大尺寸應用,其毛利就相對可觀許多。

          但觸控面板隨尺寸增大,雖擁有高毛利優勢,但發展大尺寸觸控技術的技術瓶頸,卻相對復雜許多。例如,觸控屏幕大尺寸化,首要處理的問題即面板的線性準確度要求,既然「觸控」的目的在于取代鼠標操作,線性表現不準確即會發生頻繁的誤動作問題。

          當觸控面板越大,同時也代表線路相對較多且雜,撇開制作成本增加不談,在電容式的觸控環境,還有棘手的雜散電容、環境干擾…等問題待解,如何降低設計復雜度,也是開發大尺寸產品的關鍵。

          尺寸越大,其實面板也將放大原有制品的精密問題。再來觀察實務將面臨的設計問題,大尺寸面板制成,當然也會有產品的重量問題,當面板增大,產品重量也將增加。以30吋的觸控面板來說成品重量即高達2公斤,比單純的面板重量高許多,如何設計專屬搬運治具?或是在運送過程中防止運送碰撞與壓力,均為考慮重點。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PND 觸控面板 LCD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巴彦淖尔市| 沈阳市| 巫溪县| 乌拉特后旗| 正定县| 崇仁县| 炉霍县| 涿鹿县| 三河市| 积石山| 徐汇区| 延寿县| 安泽县| 中牟县| 丽水市| 灌南县| 陵水| 会东县| 江油市| 兰溪市| 图木舒克市| 沧州市| 会理县| 连云港市| 苏尼特右旗| 齐齐哈尔市| 轮台县| 涪陵区| 沽源县| 枣阳市| 泽库县| 颍上县| 彭山县| 化隆| 时尚| 万安县| 宿松县| 南陵县| 沁阳市|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