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電池廠商或將遭遇“退貨門”
近年來,隨著薄膜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得到迅速提高,雖然仍然與晶體硅電池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其用料少、工藝簡單、能耗低,成本有一定優勢,越來越被業界所接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4909.htm據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400MW,較06年的181MW大幅增長了120%;2008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產量達892MW,同比增長123%。而龍頭廠商的強勁表現也顯示了薄膜電池的良好發展前景。2008年美國薄膜電池巨頭First Solar的財政收入從07年的5.04億美元增長至12.463億美元。而在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光伏巨頭大幅虧損之時,First Solar該季的純收入更是達到1.328億美元。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分析師姜謙表示,與硅基太陽能電池相比,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最大優勢在于成本低廉。2008年4季度First Solar的平均生產成本已降到每瓦0.98美元,是全球首家生產成本低于每瓦1美元的太陽能廠商。
姜謙同時表示,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成本低廉也是相對的,2008年多晶硅現貨價格一度達到480元/公斤的歷史峰值,此時薄膜電池的成本優勢顯露無疑。而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多晶硅現貨價格一瀉千里之時,薄膜電池已經失去了與硅基太陽能電池競爭的最大籌碼,而其轉換效率低的劣勢卻暴露無遺。近日已經有消息傳出,FirstSolar的客戶表示,若結晶硅太陽能電池價格仍持續下滑,將不排除放棄FirstSolar的薄膜太陽能產品,改采購結晶硅產品。
其實薄膜太陽能電池產能大幅增長背后的隱患早已存在,當初很多廠家之所以選擇入主薄膜太陽能領域,最主要的原因是多晶硅原料缺乏,價格居高不下,而隨著近期多晶硅價格的一瀉千里,這些企業的如意算盤落空,日子可想而知。更為致命的是,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設備投資,幾乎是硅基電池設備投資額的10倍,金融危機不期而至,原本就資金緊張的光伏企業流通出現問題。FirstSolar之所以業績驚人,在于其成本較其他薄膜電池廠商更為低廉,但當多晶硅價格已經下跌至接近成本之時,FirstSolar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
姜謙認為,“退貨門”表面看是薄膜電池廠商遭遇的一大難題,但背后卻是關于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前景的隱憂。薄膜電池的未來,到底是浴火重生還是死于胎中?目前并不能一錘定音,誰也無法預測未來的技術會突破到何種程度,因此也就不能妄下結論。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全球光伏市場的規模,并不會因為薄膜與晶硅的“博弈”而放慢增長速度,以光伏為代表的太陽能產業依然會成為未來全球投資的最亮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