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急劇膨脹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年3月26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與《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符合條件的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給予20元/瓦的補貼。由此,中國光伏產業進入了第二階段,即外需萎縮、內需啟動階段,同時也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4888.htm急劇膨脹
過去的幾年內,中國太陽能市場異常火爆,產業結構呈現畸形即“兩頭在外”:硅料在國外,市場在國外。
對此,廣發證券電力行業研究員謝軍表示,從全球市場占有情況看,中國太陽能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相當可觀:世界前25家光伏企業中,中國內地占8家,合計產量1821MW;臺灣占3家,總產量為723.5MW;兩者總產量占世界光伏企業的17%,增速超過200%,遠遠超過全球光伏裝機60%的增速。
據悉,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主要分成三大產業環節——多晶硅料、硅棒/硅片和電池/組件。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太陽能光伏制造產業鏈業已成熟。對此,北京市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協會主任、中國光伏行業專家王長貴認為,“中國的光伏行業目前在世界是發展最快的”。
光伏市場容量急劇放大。正在加緊籌建多晶硅基地的通威股份600438 董事長劉漢元表示,“預測中國2009年多晶硅產量將占到全世界的30%—40%。”
此外,國內太陽能產業“大佬們”也夜以繼日擴增產能。2008年8月,江西賽維LDK成為世界第一個產能達到1000兆瓦的光伏企業,隨后調整產能擴張計劃,2009年由原來的1600兆瓦增加至2000兆瓦;無錫尚德在2008年底計劃將產能擴至1000兆瓦,2009年擴產至1500兆瓦;中電投西安100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池項目落戶陜西省,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
面臨洗牌
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2009 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第一代太陽能技術業已成熟,已經不屬于高科技產業,未來的生產成本只會隨著技術的創新和硅料價格的下降而不斷下降。類似家電行業一樣,未來屬于“巨頭”之間的競爭,并購重組是大勢所趨。
對此,海通證券研究分析認為,目前光伏系統的安裝價格逐年下降,成本下降直接驅動需求增長。2008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6.85GW超過安裝量5.95GW,產能過剩和競爭加劇,將使產業鏈完整、技術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受益,未來中國市場值得期待。海通證券看好下游組件和薄膜上市公司,尤其是擁有產業鏈優勢和持續研發能力的上市公司,其次是擁有成本和規模優勢的多晶硅企業,如天威保變、特變電工、南玻A、孚日股份、精工科技、航天機電等。
政策引導
中金公司認為,財政部近期推出的“金太陽”工程呼應前期的“光伏屋頂計劃”,預計行業補貼金額在100億元左右,拉動500MW的裝機,將鼓勵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建設。預計發改委將把2020年光伏總裝機目標,由之前的1.8GW上調至10GW—20GW,打開長期增長之門。預計光伏行業業績將逐季回升,并將在2010年進入正常的快速增長軌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