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上)
從圖中可以看出,四大工業不是并行前進的,而是相互繼承,一波一波發展的。日本的過程很典型,1955年日本的工業順序是紡織、鋼鐵、汽車和電子,1976年電子工業產值超過紡織,1984年超過鋼鐵,1987年又超過汽車,四大工業規模發生逆轉而成為電子、汽車、鋼鐵和紡織。其他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過程也大體如此,中國當然也不會例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383.htm自上世紀80年代,隨著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個人算的發展開始了社會信息化,電子技術的基本功能是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控制和傳輸。信息化是通過信息的應用來改變人類的活動。它以“信息運動”改造或取代許多“物”、“能”運動而求得減少損耗和提高效率。
人類邁向信息社會,電子技術是第二次產業革命的火車頭,軍事力量的倍增器,提高人民現代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手段。電子工業的“產出”,常常是其他工業的“投入”。電子技術具有廣泛的滲透性,它使手表、計算器、照相機等機械產品完全實現了電子化,今天各行各業無不有電子技術的應用,航空、航天不在話下,汽車和醫療的電子應用更正成為熱點。
圖2 世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
日本、“亞洲四小龍”都曾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同時推動電子化,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兩化并舉,雙翼齊飛的政策。電子部與郵電部合并后提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政策,成立工業與信息化部又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政策,對電子技術一直相當重視。顧名思義,電子工業是生產電子設備(包括電子計算機、視聽設備、通信設備等)及其所用元器件的部門,一般不將軟件列入其中。據估計,2008年世界電子工業產值大約為1.49萬億美元(圖3)。
圖3 世界電子工業產值
今日中國電子工業不論從世界歷史發展還是橫向對比,都還是滯后的,沒有達到它應有的地位。記得韓國三星集團公司已故總裁李秉哲幾十年前就曾說過一段振聾發聵的話:我們“沒有時間回到1770年代的英國產業革命,再循200年來的軌道前進,我們也不能這樣做。”“我們太落后了,除非采取若干激烈的措施,將無法克服產業結構的差距。”“我們要是在電子革命中落后,我們就會永遠淪為落后的國家。”
后進趕先進,必須采取躍進的方式,畢工業化、信息化于一役。日本媒體曾指出:“關于工業化的時間,一般后發者都是利用先行者的經驗,得以大大縮短追趕的時間。歐洲工業化用了100年時間,日本只用了30年,日本用了20年的事,新興工業群只要幾年。”
事實上,在鋼鐵、汽車的發展上,日本都比美國縮短了一半多的時間,日本電子計算機技術水平用了20年時間便趕上了美國。(未完待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