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峰:我沒有說過80%光伏企業倒閉的話
一份光伏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多晶硅價格在2008年10月份后暴跌,從當時的400美元公斤的高位,11月份就跌到150美元左右,目前的價格在100美元上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2833.htm據悉,給尚德提供硅片的一家當地企業也因為囤料面臨嚴重虧損。
不過除上述原材料價格因素外,歐元兌美元的持續貶值,以及太陽能電池片價格下降是尚德第四季度毛利率大幅下降的另外兩大原因。
同樣是美國上市公司天合光能(TSL),2008年第四季度凈虧70萬美元,凈利潤率為負0.3%,同時外匯損失320萬美元。為此天合光能增加了有效的外匯對沖計劃,以減輕可能產生匯率波動的負面影響。
光伏行業另一家明星企業江西賽維LDK,2008年第四季度也虧損1個多億,“主要是多晶硅庫存計提的損失。”但全年仍盈利1億多美元。
鑒于大環境影響,LDK在項目建設上放緩腳步,據悉,LDK的多晶硅項目在2009年1月16日正式投產,規模為1500噸,“2009年底再建1萬噸,全年產能有望達到1.1萬噸。”
快行業的“囚徒困境”
事實上,在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LDK成功上市之后,國內許多企業紛紛投身光伏行業,天合光能、江蘇林洋、河北晶澳、南京中電、興業太陽能等相繼在海外獲得上市。
與此同時,國內許多上市公司也紛紛搭上光伏班車,如天威保變成立的天英威利、川投能源投資新光硅業、江蘇陽光投資多晶硅、南玻A組建太陽能電池企業等等。
不僅僅是企業熱衷太陽能,一些地方政府也借助太陽能行業提升當地產業轉型,紛紛打造太陽能基地。
在江西新余,當地政府依托賽維LDK,打造“世界太陽能之城”,云南昆明、浙江杭州、山東濟南、江蘇徐州都謀求建設國家級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
一時間,國內光伏行業增長迅速,2007年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1088MW,居全球第一,2008年,達到2000兆瓦。
但在快速增長的背后,隱患接踵而至。
由于原來市場供不應求,很多電池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不過關,交貨后,和對方都簽有25年的質保合同,“將來會出現合同糾紛。”
超日太陽能董事長倪開祿告訴記者,由于光伏下游企業進入的門檻比較低,在2006年西班牙出臺光伏新政后,很多原先已經退出太陽能行業的企業又重新殺回,“幾千萬的資金就成立一個組件公司。”
當時市場非常火熱,“只要能生產不愁沒市場,很多產品出廠后就直接空運到歐洲。”
但隨著西班牙光伏新政在2008年9月到期,加上金融危機的深度影響,國際光伏市場急劇萎縮,原先一些小的光伏組件企業及質量不過關的企業就將失去市場,倒閉歇業在所難免。
但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前景已經很明朗,崔容強表示,目前的太陽能行業只是剛剛起步,太陽能只占全球能源的千分之一,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降低,未來空間無限大。
招商證券的報告表示,在目前訂單仍然缺乏情況下,超過50%下游產能放空,未來企業重組將不可避免,優勢將向大規模企業集中。
“未來不是問題,關鍵是眼下,企業如何渡過難關。”一位PE投資經理表示,短期內,市場供大于求,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實力成為這些光伏下游的中小型企業生存關鍵。
據悉,目前80%的光伏企業面臨資金難題,包括光伏龍頭企業無錫尚德。
有消息稱,尚德已裁員4000人左右,同時,暫時關閉部分生產線,暫時擱置至少2500兆瓦的產能擴產計劃。記者采訪獲悉,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尚德獲得數十億扶持資金,資金壓力逐漸化解。
但對于其他為數龐大的小型組件企業,堅守還是退出?成為這些企業當下必須做的選擇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