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在中國要靠什么才能走上陽光路
金融風暴沒讓拉斯維加斯的“賭博產業”陷入窘境,來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人沒有注意到,一個巨大的太陽能電廠早已破土動工。
“拉斯維加斯建在沙漠里,白天溫度就很高,整個城市早晚都要開著空調,能源消耗非常大。”保定天威集團公司黨委書記丁強代表露出羨慕的眼神,“在內華達州建太陽能電廠算得上明智之舉。”
“看看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盡管只發展了十余年,‘擁硅者為王’的烙印卻很深。”丁強嘆了口氣,“我國最早生產多晶硅的四川新光,第一年試產就有3個多億元的銷售收入,利潤接近3個億元。于是,很多企業一哄而上,甚至很多企業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光伏。”
結果可想而知:雖然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僅次于日本、德國,原材料和市場卻還是兩頭在外,2007年光伏發電安裝量不足世界份額的1%。
面對經濟寒流、關鍵技術缺失、多晶硅價格下跌,更致使國內大批太陽能光伏企業海外訂單銳減。有媒體報道,截至2008年底,國內已有350家太陽能組件企業倒閉,至今只剩下約50家。由于市場預期暗淡,一些風險投資人開始遠離太陽能光伏產業,特別是晶體硅光伏電池業。
“太陽能為什么不能成為主流,關鍵在于技術創新不夠。”中科院廣東分院院長陳勇代表直言,“工業革命以后,人們建立了以蒸汽機為標志的工業體系。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依然停留在傳統化石能源的理論體系中。”
“可再生能源,本身是取之不盡的能源,如果利用不好就未必如此了。比如太陽能,放在那里是干凈的、可再生的,一利用就需要載體,載體是需要消耗的,還可能有污染。”陳勇認為,“利用多晶硅發展太陽能光伏本身就是對創新的背離。光伏很好,但材料不該是多晶硅。”
“這種議論在歐美、日本同樣存在,大家爭論了很長時間。太陽能光伏所用的材料是有可能發展的,光伏產業應該推動。”丁強表示,“如今,歐美、日本通過對廢料進行深加工,形成新產品或者回到原料中,基本解決了污染問題。因為技術上的封鎖,我們現在只初步掌握了這項技術,估計近幾年能夠解決。”
“我們與國外先進水平有十幾年的差距。近年來,隨著規模效應和第一代光伏產業鏈整體能力的提升,太陽能成本已有所下降。”丁強表示,“特別是薄膜技術的突破,凸顯了低成本、低能耗、不怕熱及能夠吸收弱光發電等特點,可適用于沙漠電站建設和建筑一體化應用等。”
“過去30年,我們很多時候是悶著頭走路,只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就可以了。光伏產業的發展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如今的金融危機,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坐下來理性思考分析,畢竟現在是該我們舉旗的時候了。”陳勇很堅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