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大陸布局和轉型之路
顯然按照郭臺銘的預警,已經成為“大象”的富士康還要會跳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0547.htm目前,富士康在大陸工廠的布局已經覆蓋了大半個中國,首先是以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其次是以昆山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再次是以煙臺、秦皇島為中心的環渤海灣,并在近年逐漸深入到武漢、山西等地。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統計,目前富士康在大陸已經成熟或相對成熟的產業園區達到13個,分別是:深圳龍華總部、深圳觀瀾、江蘇昆山、山西太原、山東煙臺、江蘇淮安、湖北武漢、河北廊坊、河北秦皇島、遼寧營口、遼寧沈陽、江蘇南京和廣西南寧。而按照去年底的公開資料初步統計,富士康集團在大陸的員工數至少超過60萬人。
“富士康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做垂直整合,因為每個園區都要獨立形成資源垂直整合能力,也使得每個園區的規模越來越大。”富士康國際有關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但是,依靠“成本”和“規模”驅動的富士康擴張路徑正在遭遇“天花板”,甚至繼續擴大規模的結果就是高風險,這顯然不是低毛利率的代工企業能夠承擔的。
富士康必須轉型,也已走在轉型的道路上。
6月30日出刊的《鴻橋》發行人語中寫到,低成本時代可能將一去不復返,未來的企業價值創造將更多來自設想和創新,富士康必須跨越模仿利用他人技術的階段。
《第一財經日報》從富士康集團內部人士了解到,郭臺銘近幾年不止一次強調,富士康必須要從制造轉型科技。比如,富士康TAMG產品群最初產品是CPU的散熱器,而現在產品和技術已經橫跨熱、聲、磁、材料、能源等領域。
此外,郭臺銘在美國、韓國、日本、北京等地建立了研發中心,并收購了芬蘭藝模科技、墨西哥摩托羅拉分公司、宏碁網絡公司“國碁”電子;2004年,富士康向清華大學捐贈三億元,成立納米實驗室,同時還投資了十億美元成立通訊產業為主的北京高科技園區。
郭臺銘的這些布局,在金融危機的今天或者明天將要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電子巨頭正在悄然遠離制造環節和物流環節。宏碁模式就是將生產交給代工廠,銷售交給代理商,產品由代工廠直接發至代理商,宏碁在其間做品牌拉動,并負責產品設計和售后服務。宏碁模式這幾年在業界則非常成功。
從這一點來看,未來代工廠并不是沒有出路,而是需要向產品研發、生產流程研發、物流、分銷等毛利潤更高的環節滲透。而富士康正是朝這一方向努力。
“富士康要求我們貨通天下。”在上海做物流生意的王金枝今年上半年曾與河北廊坊富士康負責人接觸過,后因實力不夠而沒有成功。
“富士康在臺灣連續五年蟬聯專利申請與領證數量雙料冠軍。”富士康集團有關人士透露,隨著多元化的發展,每涉足新的產業領域,富士康就會相應積累專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