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大公司戰略 培育電子強國主力軍
實施大公司戰略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9384.htm大公司不僅是一個產業競爭力的集合體,也是產業綜合實力的代表,建設電子強國要以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作支撐。在開展百強企業(簡稱百強企業)的基礎上,原信息產業部適時提出加快推進大公司戰略,通過政府引導,為大公司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經過資產重組、組織再造、品牌凝聚、人才開發、聯合發展和跨國經營,加快發展和形成一批擁有自主和自有品牌,產權清晰、主業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實現我國由電子大國向電子強國的轉變。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電子工業部按照走集約化規模經濟的道路,建設中國的“松下”、中國的“IBM”,形成了我國發展電子工業的規模經濟思路,并作為主抓的重點工作之一。1979年2月,電子工業部提出推進聯合的課題,1980年7月12日成立了電子行業第一個聯合公司——— 中國南京無線電公司,為電子行業發展聯合提供了模式和經驗。
1987年電子工業部召開“深化改革,搞活企業”會議,決定對參加會議的100家電子工業企業按上年銷售額進行排序。這項活動旨在使電子企業特別是大型電子企業了解自身各項經濟指標在全國電子企業中的位置和變化情況,激勵企業增強競爭意識,搞好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1991年,國務院選擇57個大型企業進行企業集團試點,培育發展并帶動了一大批企業集團的誕生,其中電子工業領域有3個企業集團。
1993年6月電子工業部在抓百強企業的基礎上,提出實施大公司戰略,把上廣電、長虹、彩虹、熊貓、聯想、華錄6個公司列為部抓的大公司予以重點支持;1994年下發了《電子工業大公司實施方案》,提出了大公司的條件、模式、優惠政策,對百強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000年,信息產業部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提出,通過百強企業活動支持優勢企業擴大規模,同時借鑒國際大公司聯合、并購的成功經驗,實現“中中聯合”、“中外聯合”、“強強聯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
2004年信息產業部為加快實施大公司戰略,出臺了《加快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大公司戰略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在綜合競爭力、國際化經營、自主創新、科學管理等方面與跨國公司接軌,要在2010年有1-2家企業進入全球財富500強;要求企業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提升自主創新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本土跨國公司。該指導意見還要求各級行業主管部門加快轉變職能,優化資源配置,為大公司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開展百強企業排序 扶優促優強優
百強企業活動是政府在制定和調整產業政策的過程中,聽取企業意見和建議,為企業創造的發展平臺;是透視產業變革的窗口;是培育知名品牌的搖籃;是行業體制改革的試驗基地;是區域企業集聚基地形成的推進器。
透視產業變革的窗口
20多年來,我國電子信息行業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體制和運行機制也經歷了多次變革,主管機構經歷了5次變化。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已由單一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轉變為物質生產與知識生產相結合、硬件與軟件制造相結合、工業生產與運營服務相結合,以制造業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作為行業排頭兵的百強企業20年多來在排序名稱、入圍條件、指標體系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生態鏈變化的縮影。
知名企業品牌的搖籃
20多年來,每屆百強企業的更新率在15%左右,每年都有10-20家企業新入圍,也有同等數量的企業被淘汰。百強企業通過媒體向海內外發布,既宣傳了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的品牌,又樹立了我國企業的形象。培育和形象宣傳促進了優勢品牌的不斷成長,使各領域涌現了一批有規模、有信譽、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長虹、海爾、聯想、TCL等國際知名的企業,促進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化。百強企業在全行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實施大公司戰略的陣地
建設電子強國要以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作支撐,百強企業是實施大公司戰略的基礎平臺,起到了孵化器和推進器的作用。實施大公司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引導全行業的企業走集約化、規模經濟發展道路,帶動整個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百強企業中的一些企業抓住機遇,在某些領域異軍突起,成為實現目標定位的“種子企業”。20多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大公司、大企業不斷成長壯大。國家主管部門于1993年正式提出實施大公司戰略,評選百強企業的“扶優、促優、強優”宗旨和促進電子行業骨干企業“立足本土,加快發展,形成規模,走向世界”的目標,與實施大公司戰略的思想完全一致。一些較大的電子公司已具備了與國外大公司競爭的實力和能力。
行業體制改革的試驗基地
伴隨著體制改革和調整,制度創新、技術引導、市場拉動、政策推動、產業鏈延伸和資本運作等成為決定企業興衰沉浮的主要影響因素。
百強企業順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潮流,百強企業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和行業管理模式轉變的產物,實踐證明,行業主管部門通過這種方式對企業成長進行了有效的引導。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百強企業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制度和管理創新,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較早在國內進行以資源整合為目的的兼并重組,不僅整合了品牌,還提高了技術和研發能力。其推進資產重組,調整企業結構的方式主要包括9種:一是企業內部資產重組與調整。二是在區域內實施資產重組與兼并聯合。三是跨地區兼并聯合。四是跨國經營與并購,在境外進行兼并與合作。五是不同產業間交叉滲透。六是生產流通聯手,產學研用聯合。七是不同形式的參股控股兼并收購,包括國家投資兼并企業,企業收購國家股;國有控股,員工持股,建立“國有法人控股,員工占重要股份”體制;民營資本嫁接國企;私人資本買辦國資等。八是股票上市募集資金。九是通過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帶動企業做大做強。
推進區域集聚基地形成
作為本土龍頭的百強企業的擴張,促進了中小企業向其周邊聚集,對于建立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形成具備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的上下游配套的產業鏈,發展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百強企業促進了區域內企業之間的技術轉移和擴散,進而促進技術創新和規模經濟的形成,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區域內部產業鏈的協同整合,最終提升本區域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