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高校動態 > 新學年奧運冠軍進高校深造大學,冠軍的“歸宿”?

        新學年奧運冠軍進高校深造大學,冠軍的“歸宿”?

        作者:薛原 趙婀娜 時間:2008-09-23 來源:人民日報 收藏

          新學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的新生名單里,出現了剛剛在北京會上獲得冠軍的中國跳水隊隊員林躍、秦凱、火亮及世錦賽冠軍周呂鑫、何姿等5人的名字,他們就讀于新聞學院。北京會蹦床冠軍何雯娜、陸春龍也將進入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進行本科學習,他們在會前已被確認錄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8293.htm

          賽場上的輝煌猶在眼前,“冠軍新同學”的身份難免再次引起關注。不少大學為了保障在役運動員不耽誤訓練,還為他們度身定制培養方案,如實行彈性學制,放寬畢業年限,單獨開班,小班授課,等等。奧運冠軍保送上大學是否有違教育公平?其中牽涉的“體教結合”等話題又該如何看待?近日,這些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退役后應對新的人生挑戰

          冠軍上大學已成趨勢

          在我國專業運動員中,學歷不斷升高已成趨勢。1984年至今,奧運冠軍中專科、本科以上學歷者約占81.95%,碩士以上學歷者約占28%.參加北京奧運會的碩士就有張湘祥、楊威等人。據統計,就讀北京體育大學的奧運冠軍最多,有27人;就讀中國人民大學的有13人,居第二;其次為南京體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冠軍上大學,得益于相關政策的制定。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多部(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提出“鼓勵運動員進入高等院校學習并通過畢業生就業渠道就業。獲得全國體育比賽前三名、亞洲體育比賽前六名、世界體育比賽前八名和獲得球類集體項目運動健將、田徑項目運動健將、武術項目武英級和其他項目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的運動員,可以免試進入各級各類高等院校學習”,將進入高等學校學習明確作為安置退役運動員的渠道。此后,還把保送范圍擴大到了現役運動員。

          業內人士表示,冠軍上大學,也是國家和運動員自身發展的需要。且不說國家要重點培養一批優秀的運動員,以待日后為輸送至國際體育組織做準備,僅就運動員自身發展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年紀尚小便離開學校進入專業隊,一旦退役,面對新的人生挑戰,該怎么安排自己將來的路?這也是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時考慮的重要因素。

          “教育公平”之爭折射深層問題

          探索“體教結合”模式

          有人質疑,冠軍運動員免試上大學有違教育公平;也有人認為,運動員們在賽場上為國拼搏,理應得到相應的政策傾斜。這些爭論的背后,折射的其實是一個如何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問題。而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究竟應是冠軍的“歸宿”,還是冠軍的“搖籃”?這也是近年來不斷被熱議的“體教結合”模式。

          實際上,近年來一些高校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清華大學將目光瞄向我國的奧運優勢項目,其跳水隊、射擊隊隊員從中小學時便被納入本校體系。

          北京理工大學則在嘗試另一種辦法。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附中三高足球隊畢業后,被北京理工大學整體接收,并悉心培養。這支足球隊后來成功升入中國足球甲級聯賽,開了中國大學生足球隊參加職業聯賽的先河。之后理工大學每年都在全國招收幾名高中生球員,以保證球隊的新陳代謝。

          教育部學生體協秘書長楊立國認為,我國體教結合的實踐證明:大學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要輔之以科研,靠轉變觀念、提高教練素質和訓練水平來求得發展。

          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各有千秋

          我國要趟出一條自己的路

          對于競技體育人才,很多國家都很重視,但培養模式各有千秋。據介紹,在美國,中學階段會有1/3的學生成為培養對象,大學生運動員則是美國競技體育隊伍的主要力量。美國還以法律形式規定了運動員的學習總量、學習水平等,以確保他們具備良好的文化職業素養。在德國,發現體育天才的任務由體育俱樂部、學校、各級體育協會和州政府共同承擔。而在日本和韓國,是高校和俱樂部共同承擔體育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功能。

          中國人民大學體育部主任蘇長青說,目前我國對新型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仍處在探索階段,爭取將來能找到一條不同于歐美的模式,以高校為主、俱樂部為輔,即運動員的最高水平在高校,輔之以俱樂部對青少年體育人才進行培養。

          教育部學生體協秘書長助理王鋼認為,高校培養競技體育人才有著天然優勢。首先,高校擁有龐大的招生群,這個巨大的年輕人才資源庫;其次,高校可以依托自己的科研、場館、交流等優勢發展競技體育。不過,長期以來,中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制并不經過高校,在訓練水平,特別是教練素質方面,高校仍有缺陷,這些都需要在今后摸索前行。但不管怎樣,接受高等教育與專業競技訓練并非水火不容,完全可以相輔相成。

          國家體育總局一位專家表示,大學要真正發揮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作用,還需要教育、體育部門打破壁壘進一步合作。無論如何,與把大學作為冠軍的“歸宿”相比,把大學作為冠軍的“搖籃”,顯然能讓更多的運動員受益。



        關鍵詞: 高校 奧運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永新县| 申扎县| 乌拉特前旗| 稷山县| 普格县| 阜新市| 县级市| 廊坊市| 新乡县| 陆丰市| 达日县| 吉木萨尔县| 昌邑市| 盐源县| 盐津县| 芒康县| 丹棱县| 德保县| 安宁市| 凌云县| 兴安县| 方城县| 鄂托克旗| 通道| 雅安市| 东辽县| 尉犁县| 泸溪县| 通州区| 来凤县| 彭水| 云阳县| 健康| 安远县| 延安市| 巴彦县| 星子县| 湖南省| 湛江市|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