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校多形式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地)合作
近期,浙江一些地方屬高校、高職院校主動加強與企業、行業、地方政府的結合,以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教學模式,大力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現企業、學校及學生的“三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5082.htm一是與企業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長效機制。如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啟動“六個一”校企(地)合作工程,即創建百個生源基地、百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百個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業)基地、百個就業基地、百個專業教師培養基地和百個行業名師基地,全方位、深層次與企業、行業和地方政府開展互動性高、緊密性強的合作。日前已簽定校企(地)合作單位13家、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業)基地4個、生源基地4個,并向來自行業的6位行業名師頒發了聘書。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和寧波市鄞州醫藥藥材有限公司共建共享中藥炮制實訓中心,中心位于公司內,公司的各條生產線將作為學生實踐訓練的生產性教學平臺,學生接受現場指導,并完成各道工序的實際操作。該中心還設有80個多媒體教室,可開展課堂理論教學和職工培訓。
二是廣泛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度身打造適銷對路的高技能人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行業企業為依托,以落實崗位為落腳點,實現了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的零距離對接。如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中策動力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啟動“中策集團機電班”,主要培養面向非洲尼日利亞國家發電站安裝、調試、運營管理及維護崗位的人才。紹興文理學院調整相應專業定向為歐司朗公司培養專門人才,歐司朗公司將提供實習和就業崗位,并每年出資人民幣45萬元設立助學金。浙江萬里學院、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分別與維科集團、華盛水產品加工廠合作設立“維科班”和“華盛班”,采取學校和企業聯合授課的方式,對學員進行較為系統、全面的培訓,考核合格者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與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拓寬專業合作,共同培養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學生學習期間將安排到公司實習,畢業后經考核合格,擇優錄用。
三是創新“頂崗實習”模式,充分實現校企資源的互利共享。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合作推出“互換式”人才培養模式。該校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學生到浙江三鋒工具制造有限公司裝配車間參加頂崗實訓,與此同時,三鋒公司53名員工則到金職院免費接受實用課程培訓,較好地解決了以往由于學生實習人數多,企業提供崗位不足,學生看的多動手的少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