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億資金蜂擁光伏打破國際壟斷
曾被國際幾大廠商所壟斷的太陽能光伏產業上游業務——硅材料制造,將會在未來更多中國企業的千億資本進入之后,發生質的改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4030.htm而在各大公司豪賭硅材料項目的背后,是否隱藏著更大危機呢?在6月7日由國家發改委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個高校共同舉辦的“2008年中國太陽級硅及光伏發電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貴輝表示,目前國內有數十個硅材料的建設項目,該業務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如今,光伏產業正在迅速崛起,并且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站在了世界舞臺。2007年,中國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能力達到了290萬千瓦,產量突破109萬千瓦,邁入世界前列。
讓吳貴輝擔憂的是,太陽能特別是硅材料項目的未來是否能夠有序發展。
太陽能電池的產業步驟是:硅—硅礦石—提純為冶金級硅—通過西門子法(或者流化床法、冶金法或者其他方式)提純為多晶硅—硅棒(或硅烷)的制造,制成硅片并加工為電池和組件。
吳貴輝所指的“硅材料項目”,就是多數資金所集中的提純多晶硅這一環節上。
海通證券數據顯示,目前包括峨眉半導體、徐州中能、新光硅業、云南曲靖愛信等都建成了大規模的產能,天威保變、特變電工等多個上市公司下屬也有相應的硅材料項目。
大量企業進入多晶硅制造的原因,還是該產品價格的不斷上升所致。
2005年,多晶硅的現貨價格是55美元/公斤左右,而2006年扶搖直上沖破200美元,2007年市場價格曾達到過400美元/公斤,目前還維持在300美元附近。
造成這種供不應求局面的原因是,多晶硅技術一直被美國和德國的幾大廠商如Hemlock、SGS、Wacker等壟斷,這些公司既不在中國建設其多晶硅廠,同時研發方式也是重要機密,所以,在德國、西班牙等地對太陽能電池和組件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上游產品的價格也同樣水漲船高。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梁俊吾統計,2005年到2008年,世界光伏電池產量的年增長率可能會維持在25%到45.5%,而這4年間中國光伏電池產量的年增長率估計為137%到237%之間,遠高于國際水平。
吳貴輝說,目前在建的硅材料項目近50個,建設規模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1000億元。“今天早上,別人告訴我在建的可能有70多家。我們認為,硅材料項目建成后,有利的地方是,它可以解決太陽能材料短缺和價格過高問題,但也存在巨大的風險。”
因此,上游業務要解決能耗過高和環境污染的問題,同時要避免低水平建設。“投資者要看到這個產業存在著投資風險和技術風險。太陽能電池產業也存在類似情況,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做到科學發展和有序發展。”
吳貴輝還說,目前中國的光伏產業仍然面向國際市場,長遠看這個產業發展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為了出口。現在,國內98%的產品都是對外銷售。
“為此,國家會進一步完善稅收、投資等政策,促進光伏產業發展。我們要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增加能源供應,從而帶動光伏產業的穩定健康和持續發展。”
他提到,硅材料的資源不是無限的,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個產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其載體是有限的,所以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長遠而過多的出口,實質上也是出口我們的資源。”
另外,光伏發電價格過高也是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光伏產業的成本仍然有一定下降空間。企業要提高生產效率和產業規模,進一步降低光伏成本,提高光伏發電的經濟型和競爭力。”目前,太陽能的發電成本大約是4.2元/千瓦時,比火電的價格高出10倍以上,也不及其他能源如水電和風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