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務:GE的雞肋 海爾的寶?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對中國消費者而言并不陌生,對中國企業界來說更像是一個“圣地”。究其原因,除了其由天才發明家愛迪生創立并長盛不衰的歷史外,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被譽為“最偉大的職業經理人”的杰克·韋爾奇對GE所實施的成功變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2958.htm韋爾奇遵照“數一數二”原則,對GE旗下發展前景暗淡的業務進行剝離,強化或注入贏利能力更強、附加值更高的業務。這使得GE從一個主要依靠傳統消費品業務為主的公司,轉變為以航空發動機、醫療設備、金融服務業務等為主的高技術公司。家電業務作為GE傳統的起家業務,盡管被保留了下來,但在GE的業務構成中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因此,GE在次貸危機帶來的贏利壓力下給家電業務尋求買家,可以說是GE已實施20多年的業務轉型的一個延伸。
當韋爾奇帶領GE進行產業升級的同時,以海爾為代表的新生企業借助于技術和設備引進,通過對接全球經濟,開始了企業的新生之旅。所以就全球大的經濟發展背景而言,對于家電業務這類傳統制造業,GE的放棄和海爾的吸收,正是全球產業轉移的一個縮影。
那么,在GE放出了出售家電業務的信號之后,海爾能否出手把GE的家電業務收入囊中呢?
倘若接手,GE的家電業務給海爾帶來的機會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完善海爾的全球化布局。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海爾就試圖通過自主品牌的發展,推進國際化戰略,但在10年之后的今天,海爾距離一個成熟的跨國公司仍然有不小的差距。通過收購GE的家電業務,可以補充海爾在人才、技術、品牌、海外渠道等方面的不足,使得海爾的全球化布局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也是海爾幾年前試圖把美國另外一家家電制造商美泰克收入囊中的原因,但是這個收購遭遇了競爭對手惠而浦的阻擊。
二是GE的高端產品和品牌有助于強化海爾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實力。GE保留下來的家電業務以高端產品為主,隨著中國經濟和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家電高端產品的需求將獲得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收購GE家電業務之后,通過對其產品技術的吸收和轉移,海爾的產品線將更加豐富,從而幫助海爾維持國內高端家電業務的競爭力。
并且,現在海爾已經是全球第三大白色家電制造商,如果能夠合并GE的家電業務,則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制造商。
然而,盡管有諸多利好,若想接受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海爾仍須慎重考慮。
首先是收購的資金投入。GE委托投行放出的出售價格將在50億-80億美元之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GE家電業務的規模和市值評估的價位。由于有三星、LG以及歐洲家電制造商伊萊克斯、西門子等競爭對手參與其中,預計這個價格不大可能被大幅度地壓低。這與和聯想收購IBM PC業務的案例有很大的不同。出于擴大中國市場IT服務業務的考慮,IBM對PC業務的出售具有很大的針對性以及其他的戰略利益考慮,所以會在收購價格以及后續支持上盡力滿足聯想的要求。但是GE如果在出售家電業務上只是為了獲得投資收益,就很難在收購上對海爾有所傾向。
第二是收購之后的整合難度會比較高。GE的家電業務中仍然有高達上萬的員工,這會使得收購之后,企圖通過生產布局調整來獲得協同效應的努力變得十分困難。同樣,如果沒有GE總部的配合,海爾在并購之后的整合可能不會像聯想收購IBM 電腦業務后那么順利。來自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之間的文化融合問題也會更加突出。
第三,從海爾自身的發展角度來看,通過去年的業務和組織架構調整,白電業務只是海爾整體業務布局中的一部分,電腦等具有更高成長性的電子產品業務被海爾賦予了越來越大的權重。并且,白電業務在全球也是一個傳統和發展緩慢的行業。海爾如果以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投入并購GE的家電業務,可能就會相對壓縮或抽離在其他業務上的投入。如何保持戰略上的平衡,對海爾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對于急于走向全球的海爾來說,收購GE家電業務可能是一個機會,但這并不是一個十分誘人的蛋糕。海爾需要進行全面、整體的利弊分析,慎重決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