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材料器件推進OLED技術發展

        材料器件推進OLED技術發展

        作者: 時間:2008-03-27 來源: 收藏

        OLED應用前景廣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0790.htm

        有機發光顯示技術(OLED)是雙載流子注入型的顯示器,與傳統的顯示技術相比具有超輕、超薄、廣視角、高清晰、耐低溫、抗震性能好等一系列優點。因此,有機發光顯示技術(OLED)在近20年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種高性能、長壽命的有機發光材料和器件不斷問世。

        有機發光顯示技術的進展使得OLED顯示器快速進入了商業化。1997年,日本先鋒公司率先推出第一個商品化車載文字信息OLED接收裝置。如今,色彩豐富的彩色OLED顯示器已經廣泛地應用于MP3、手機等領域,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已有多個廠家建立了大規模量產線。OLED產品的對比度可以達到10000∶1,厚度可以低于0.8毫米,視角接近180°,在圖像顯示狀態下,平均功耗低于同尺寸TFT-LCD顯示器產品。

        隨著有機發光顯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量更加豐富的有源驅動OLED顯示器、柔軟的OLED顯示屏以及可用于照明的OLED光源將在不久的未來給我們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

        OLED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顯示領域,OLED不僅可以用于手機、MP3/
        MP4、數碼相機、GPS、PDA、3G通信終端、壁掛電視、臺式和筆記本電腦、家電、工業儀表等民用產品領域。OLED更是一種理想的顯示器,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前景。

        與此同時,OLED是目前所有顯示技術中,唯一可制作大尺寸、高亮度、高分辨率軟屏的顯示技術,器件的厚度只有兩層塑料片厚。屆時,幕布式電視、可卷曲攜帶的電子報紙等“夢幻般的顯示器”將逐漸成為現實。

        在照明領域,OLED不僅可以用作室內外通用照明、背光源、裝飾照明等領域,甚至可以制備富有藝術性的柔性發光墻紙、可單色或彩色發光的窗戶、可穿戴的發光警示牌等夢幻般的產品。

        器件效率改善幾十倍

        作為時尚產品的MP3和手機對其顯示屏有以下要求:輕薄、小巧;高對比度;低驅動電壓;寬溫度范圍;快速響應;豐富的色彩。以上要求都是OLED所具備的,因此OLED在這些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OLED性能的提高也為其產業化應用創造了必備條件,從1987年~2006年,OLED器件效率改善了幾十倍。

        目前,產業化實現OLED的彩色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RGB三發光像素獲得彩色顯示;另一種是白光OLED+濾色片實現彩色顯示。

        RGB方式實現的彩色顯示器的色純度、效率和壽命主要取決于有機材料和器件結構。近年來,有機材料的發光顏色、效率和壽命已得到了很大提高。以日本出光公司的材料為例,在2005-2006年一年的時間內,紅、綠、藍三色材料的色坐標、效率和壽命都取得了飛速的進展。紅光材料的效率提高了接近3倍,壽命提高了20倍;綠光材料的壽命提高了3倍;藍光壽命也提高了70%。這些材料技術的進展使得OLED器件的性能也隨之改善和提高。

        通過濾色片實現彩色化是液晶領域常用的技術方案,OLED同樣可以利用該技術實現彩色化,其效率和壽命主要取決于白光OLED性能,可以通過材料的改進、器件結構的設計實現。由于熒光材料具有很好的穩定性,被更廣泛的應用在該領域。日本出光興產在橫濱舉辦的“FPD International 2006論壇”會上宣布,通過組合最新的藍、綠、紅三色熒光型OLED材料,可確保白光發光長達7萬個小時,同時發光效率高達16cd/A。

        縱觀OLED發展可知,OLED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新興產業。OLED材料和器件的技術仍然在飛速發展,OLED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大尺寸、高品質的OLED產品必將隨著材料和器件技術進一步發展而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家居生活。

        OLED技術標準至關重要

        隨著高科技領域技術競爭的日益激烈,技術標準對國家發展的意義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在標準制定中實現產業利益的最大化,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中國OLED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始于2002年,在研的標準項目有《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名詞和術語標準》和《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測試方法標準》兩項。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2]41號文件下達的編制任務,該兩項標準均由清華大學、維信諾公司承擔其制定工作。截至2006年11月,《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名詞和術語標準》已經通過報批,《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測試方法標準》也計劃在2007年初修訂后通過報批。

        2002年底,國際OLED標準的制定工作積極展開。國際電工委員會平板顯示器標準化工作組(IEC/TC110)在2002年第63屆IEC年會上,正式成立有機發光顯示器標準化項目組(OLED-G,后在2005年9月荷蘭會議上更改為WG05)。

        TC110/WG05工作組成立至今,已經開始立項和制定的OLED標準共有5項。分別為PT62341-1-2(名詞和術語)、PT62341-1-1(一般性總規范)、PT62341-6(光學及光電參數測試方法)、PT62341-5(環境和機械耐久性實驗測試方法)、PT62341-6-2(圖像質量測試方法),前三個標準計劃在2008年進入發布階段。清華大學和維信諾公司代表中國參與并負責62341-6光學及光電參數測試方法標準的制定工作。

        OLED未來應用不斷升級

          有源驅動OLED(AM-OLED)

          構成OLED像素陣列的方法基本上有兩種,即無源矩陣OLED顯示器(PM-OLED)和有源矩陣OLED顯示器(AM-OLED)。這兩種方法所用OLED結構相同,但對每個單元的尋址方式各異。

          對于PM-OLED而言,像素只是在控制器尋址到其所在的行時才被點亮,所以電流占空因素反比于行數,而峰值電流則正比于行數,被觀察到的亮度正比于幀間隔內電流的時間積分。由于占空數隨著行數的增加而減少,PM-OLED必定存在發光區域面積的限制,因而不適于制備大尺寸的顯示器件。在AM-OLED中,顯示器利用每個像素的薄膜晶體管 (TFT)在幀間隔持續時間內獲得驅動信號。在一幀之內,峰值電流和平均電流是一樣的,因此不會受到顯示器行數的限制,可以獲取更多的顯示信息,制備大面積的顯示器。PM-OLED和AM-OLED雖然尋址方式不同,但原材料、器件、工藝等方面都是一致的,隨著前期PM-OLED技術的積累,AM-OLED逐漸成為研究和發展的重點。

          韓國三星電子在IMID 2006大展中,向世人展示了2.4英寸QVGA分辨率的AM-OLED手機屏產品。這塊AM-OLED屏幕,色數為1600萬,亮度是200 cd/m2,對比度高達10000∶1。與此同時,這塊屏幕的耗電量卻只有245mW,并能夠達到31000小時的理論壽命。在SID2006上,三星電子又報道了14.1英寸的WXGA的AM-OLED顯示器,證明利用有源驅動技術可以實現大面積顯示。

          OLED柔軟顯示器(FOLED)

          使用塑料或金屬片等柔軟基板代替硬邦邦的玻璃基板,可以制備彎曲的顯示器。與普通的硬屏顯示器相比,柔性顯示器具有諸多優點:耐沖擊,抗震能力更強;重量輕、體積小,攜帶更加方便;采用類似于報紙印刷工藝的卷帶式工藝,成本更加低廉等,能夠滿足未來顯示需要。因而,柔性顯示器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OLED以其獨有的特性為這個目標的實現帶來了極大希望,這也被認為是OLED的最大優勢所在。

          由于OLED對于水、氧非常敏感,尋找適合FOLED要求的封裝方法是其發展的首要因素。Vitex公司利用聚合物無機材料交替復合薄膜阻隔水、氧,具有很好的效果,其開發的軟屏基板產品具有與玻璃相媲美的阻隔水、氧能力。2003年,UDC公司率先利用該基板和封裝技術制備了600 cd/m2的初始亮度下,實際工作壽命超過3000小時的實驗片。根據計算,利用這種技術封裝的器件,在1000cd/m2的起始亮度下,最長壽命可超過5000小時。

          除了封裝技術的差別,實現柔軟點陣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軟屏顯示器制備中涉及工藝問題。聚合物基板只能承受100℃以下的加工溫度,在高溫狀況下容易變形,這使得軟屏所需要的低溫制備工藝同絕緣層、隔離柱高溫固化工藝存在一定沖突。此外,軟屏中如果采用柔韌性相對較差的金屬材料作為陰極結構,在驅動過程中容易產生新的缺陷。杜邦帝人公司改進基板性能,使得聚合物基板的熱穩定性提高到180℃~220℃,并改善了機械性能。日本先鋒公司于2004年率先推出了彩色的柔軟顯示器。利用金屬基板的熱穩定性也有利于實現彩色化,在2006SID會議上,UDC和三星公司展示了利用聚合物無機交替復合薄膜封裝技術,制備在金屬基板上的OLED柔軟顯示器。

          OLED照明光源

          照明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目前最為常用的兩種傳統白光光源是白熾燈和熒光管,但這兩種光源的效率都不高,需要開發性能更優的白光光源。預計白光OLED的能量效率將在2008年超過60lm/W,到2015年則要超過100lm/W,并同時擁有很高的亮度和壽命,可以用于取代室內和室外的傳統光源。因而成為OLED研究的熱點之一,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有機磷光材料能夠同時利用單線態和三線態的全部激子,實現理論上100%內量子效率,獲得高效率器件,成為光源產品研究的重點。2005年的SID會議上,日本豐田自動織機展示了一種采用熒光與磷光材料的“混合型”的白色OLED光源,引進了高效率紅光和綠光磷光材料,器件在3000 cd/m2的初始亮度下,亮度半衰期為5000小時,電流效率比全熒光材料的白光器件提高了50%左右。2006年4月,NATURE上報道了S. R.Forrest等人采用三發光中心白光器件結構,發光染料分別為藍色熒光染料、綠色磷光染料和紅色磷光染料,最大外量子效率達到18.7%,流明效率達到37.6lm/W,染色指數為85。2006年7月,柯尼卡美能達技術中心開發成功了1000cd/m2初始亮度下,發光效率64lm/W、亮度半衰期約10000小時的OLED白色發光元件,該器件采用的發光材料均為磷光材料,一直為磷光材料瓶頸的藍光材料實現了長壽命和高效率。

          另一種實現高效率的白光OLED器件的方法是制作疊層結構。Kido認為,含有N個結構單元的白光OLED的亮度可以達到單個OLED的N倍,進而大幅提高器件的效率。

          技術背景

          OLED技術歷史

          早在20世紀60年代,Pope等人首次報道了蒽單晶的電致發光現象,揭開了有機發光器件研究的序幕,但由于當時獲得的亮度和效率均不理想,而未獲得廣泛的關注。

          1987年,美國柯達公司鄧青云博士等報道了以真空蒸鍍法制作出含電子空穴傳輸層的多層器件,獲得了亮度大于1000cd/m2、效率超過1.5 lm/W、驅動電壓小于10V的發光器
        件。這種器件具有輕薄、低驅動電壓、自主發光、寬視角、快速響應等優點,因此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種器件的基本原理是:在外電壓驅動下,由電極注入的電子和空穴分別經過電子傳輸層和空穴傳輸層進入發光層,復合而釋放出能量,并將能量傳遞給有機發光物質的分子,使其受到激發,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受激分子從激發態回到基態時輻射躍遷而產生發光現象。

          1990年,英國劍橋大學Cavendish研究室的R. H. Friend等人以旋涂的方法將聚合物材料聚對苯撐乙烯作為發光材料制備發光器件,開創了聚合物在有機發光領域的應用。這項研究進一步促進了有機發光顯示器件的研究,應用更加廣泛、性能更加優越的器件報道不斷涌現。1993年曹鏞等人報道的柔性OLED顯示屏和1994年Kido等人制備的白光OLED器件均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有機發光領域中另一個開創性的工作是有機磷光發光器件的出現。1998年,普林斯頓大學的Forrest等將磷光材料摻入發光層,獲得外量子效率5%的器件。這項研究證明OLED可突破內量子效率25%的限制,使得有機發光器件的效率有望大幅提高。2003年,Novaled公司制備了PIN結構的磷光器件,在提高發光效率的同時增強了電荷的注入能力,使得器件的效率大幅提高



        關鍵詞: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台县| 龙游县| 普洱| 离岛区| 靖远县| 龙泉市| 四会市| 洱源县| 枣阳市| 邹城市| 刚察县| 长岭县| 綦江县| 馆陶县| 太谷县| 惠州市| 绵阳市| 邵阳市| 新密市| 安丘市| 临江市| 磴口县| 黔东| 苍溪县| 宁德市| 绥中县| 安西县| 镇雄县| 沅江市| 石景山区| 伊宁县| 富源县| 泰顺县| 丹凤县| 苏尼特左旗| 泾川县| 四子王旗| 淮南市| 上林县| 弥渡县| 太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