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神秘投資方現身欲改國內液晶產業格局
——
從匆匆而過的行人對該工程的漠視中,可以看出當地市民并不了解它的重要意義。而事實上,早在幾個月前,從拍板定案到破土動工,該項目的每一次進展都牽動了國內其他兩大液晶制造企業———京東方和上廣電的神經。它們一直對此保持著超乎尋常的關注。這就是在昆山興建的內地第3條第5代液晶生產線,也是目前內地第3項大型液晶項目工程。
盡管昆山市政府對龍騰光電三緘其口,但該工程背后隱藏著的神秘投資方,以及正大力進行的“招兵買馬”,還是不禁為產業界津津樂道。
神秘的寶成
液晶產業是名副其實的“大錢坑”。而在京東方和上廣電頻頻面臨巨額資金壓力的時候,國內的液晶豪賭俱樂部里又有新成員加入。
據悉,預計在2005年底投產的龍騰光電一期工程的投資就高達6億美元(折合49.2億元人民幣),全項目的總投資更高達60億美元(折合492億元人民幣)。如此大手筆的資金投入,龍騰的幕后投資者究竟是誰?
隨著新建廠房的逐漸落成,投資人神秘的身份開始清晰起來。
在工地現場了解到,昆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是龍騰項目的建設承包單位,所以從一開始,昆山經濟開發區就表明了自己的股東身份。然而,要玩轉燒錢的資本游戲,僅靠政府注資根本不可能實現。此前,坊間早有傳聞稱臺灣第5大財團———寶成集團是該項目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鞋企業,寶成集團從1999年進軍電子制造服務(EMS)市場以來,憑借它強大的資金實力和卓越的上下游整合能力,日漸突顯在電子產業的影響力。該集團總裁蔡其瑞曾公開表示,寶成集團的EMS策略模式是,先提升生產量,有了經濟規模,再逐步向上游垂直整合。
寶成對液晶領域的涉足也體現了這樣的策略:在廣東東莞裕元工業區的威成科技從事液晶顯示器生產多年,在江蘇昆山新建的元盛電子主要負責液晶模塊(LCM),以及相關模塊零組件的產銷。由于寶成在內地沒有液晶生產線,未來元盛向龍騰采購液晶面板完全在情理之中。按照寶成逐步向上游整合的思路,寶成能夠打通它在內地的液晶上下游產業鏈。基于此,業界認為寶成投資龍騰科技順理成章。
寶成作為臺灣上市公司,它對內地投資的任何言行都會充分考慮臺灣當局的現行政策,更何況臺灣明令禁止到內地投資液晶工廠。所以,面對業界的種種推測,寶成一再表示謹遵臺灣當局規定,沒有投資龍騰光電。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寶成員工告訴《IT時代周刊》:“他們有一個習慣,一般要在事情有95%的勝算時才會對外公布。”他也證實了寶成確實為“龍騰項目”的主要投資人和承辦方。“這個項目經過了長期的考量和2年的前期準備。”
全方位競爭
龍騰光電的進駐,客觀上改變了國內液晶產業格局:從兩強對立到三足鼎立。
對于京東方和上廣電來說,投產后的龍騰光電瓜分的市場份額將更讓前兩家企業感到擔憂。同時,易觀國際IT分析師李美虹還認為上廣電的日子比京東方更難過。“上廣電和龍騰光電同處于長三角地區,兩企業的客戶資源會有交集。因此,后者很有可能會搶走上廣電相當多的訂單。”李說。
據了解,目前上廣電的客戶中,位于長三角一帶的臺灣液晶顯示器OEM廠商占很大比例,他們的訂單很大程度上支撐著上廣電產能的擴充。據上廣電總裁助理陶軍透露,上廣電計劃在明年上半年擴產。然而,龍騰的臺資背景更能夠為其順利爭取到臺灣企業的訂單。“如果一旦出現搶單的情況,上廣電的擴產計劃必然受阻。競爭加劇在所難免,但是我們也可以在競爭中開展合作。”陶軍說,“現在雙方已經開始洽談合作。”
龍騰光電最終選址昆山,而非上廣電落腳的上海,這為兩家企業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更多的上游企業選擇落戶華東,帶動整個華東地區與液晶相關的材料工業、化學工業和芯片產業的發展,從而逐漸完善周邊配套設施,促進液晶面板企業的發展。
而在上廣電采訪期間,本刊記者了解到,上廣電正欲借與龍騰光電的合作,把世界最大的玻璃基板制造企業美國康寧公司吸引過來。玻璃基板是液晶面板最為關鍵的原材料,康寧的選擇將很大程度上帶動國外相關企業的選擇。而陶軍也承認“我們選擇與龍騰合作,一定意義上也是為了促成康寧選址華東而添加的一個重要砝碼。”
相形之下,京東方顯得勢單力孤。雖然目前京東方顯示科技園中已經有20多家日韓上游企業進駐,但同樣缺乏玻璃基板等重要原材料供應商。京東方面對這樣的新局面,態度表現頗為謹慎。該公司公關宣傳部負責人宋超以公司正處于H股上市的緘默期為由,拒絕了采訪。
實現量產的京東方和上廣電目前都已經找到了固定的下游客戶,京東方簽定了與三星的訂單,上廣電自8月份起訂單量已超過產能。相形之下,3家液晶企業的競爭中,最為現實的是龍騰光電給上廣電和京東方帶來的上游供應鏈威脅。
無論是上廣電還是京東方,誰更好地解決了周邊配套設施建設,誰就能更快地緩解虧損局面。由于制造液晶面板的原材料都比較精細,運輸成本相應較高。如果更多的上游廠商落戶當地,原材料的生產和供應就可以實現本地化,這既能降低采購成本,也能降低運輸成本,從而增強液晶面板的價格競爭力,或是提高生產液晶面板的利潤。上廣電謀求合作,也是冀望于搭乘龍騰投產的順風車,吸引康寧“落腳”。
技術差距涇渭分明
國內液晶市場尚未飽和,加之已有的兩大液晶生產企業尚未完全打開市場,所以龍騰光電急著在年底投產,并一口氣實現9萬片/月的產能,這與上廣電今年3月份剛剛投資35億元擴產后的產能相當。而目前京東方正在積極籌措資金進行技術改造,以使其產能向6萬片左右邁進。龍騰爭奪市場的決心可見一斑。
“我們十分看好國內在建的第3條液晶生產線,它必然會給另兩大液晶生產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易觀國際IT分析師李美虹告訴《IT時代周刊》,“龍騰有一個已經完全成熟的職業管理團隊,在壓縮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加強流程管理等方面都有極大優勢。而這卻為京東方和上廣電所缺乏。”
據寶成員工透露,“龍騰項目”先期的技術顧問工作由NVTech公司完成。NVTech由日本IDTech公司前總經理校本孝久,和臺灣奇美電子液晶一廠廠長王國和等人組建,公司的技術工程師也大都為原IDTech和奇美電子的員工。由于IDTech 是奇美電子100%持股的日本子公司。所以,龍騰光電完全擁有奇美的技術背景。再加上松下的技術團隊,該項目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因此,業界有人戲稱它是內地液晶產業的“和艦”(作為臺聯電在內地的影子工廠,蘇州和艦的工程師幾乎全部來自臺聯電。依靠臺聯電在芯片代工業的地位和自身的技術實力,和艦在內地的發展迅速攀升為僅次于中芯國際的第2位)。寶成借與日本電子巨頭松下和臺灣面板企業的多年合作,成功吸納了完全成熟的技術管理團隊,以此極大地提高了龍騰光電的競爭力。
所以,面臨第2個“和艦”起跑在即,對于正在持續追加投資的京東方和上廣電而言肯定不是好消息。
“其實,無論是解決上游的采購,還是下游的供應,都是一時的問題。”陶軍說,“解決技術自主能力,尤其是研發能力,才是最關鍵的。而這是上廣電和京東方都面臨的問題。”與先行者相比,新入駐的龍騰光電在技術實力上顯然具備優勢。
國內液晶產業的起步比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整整晚了20年,要想發展國內的液晶產業,借助他人的技術能力在所難免。其中,上廣電選擇與NEC合作,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液晶企業,然而,技術卻掌握在外方手中。由于日韓在技術傳授上的保守,以及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碰撞,無形間會抵消公司在生產等諸多環節上的行動力。
“無論是上廣電還是京東方,在文化融合、技術學習等方面都需要時間。但龍騰光電采用的是臺灣和日本成熟的技術管理團隊,具有豐富的經驗,由于長期開展合作,在文化的磨合上也優于另外兩家企業。這些可能是龍騰最大的競爭力。要在這場競賽中獲得勝利,無論是京東方還是上廣電,都必須克服這個軟肋。”李美虹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