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市場兩大難題成為障礙 特變、孚日光伏產業注資走不同路線
近日特變電工、孚日股份相繼發布投資光伏產業的公告,特變電工為了解決控股子公司生產太陽能級單晶硅片及太陽能電池組件所需的多晶硅原料而投資;孚日股份則為避開多晶硅原料緊缺,轉而投向不使用晶體硅的CIS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研發及生產。兩家公司在進軍光伏產業的路上走出了不同的路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78162.htm多晶硅投資難在技術
特變電工擬建設1500噸/年多晶硅生產項目。該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4.0681億元,先期投資為4億元,其中特變電工將出資3億元。
特變電工控股子公司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有20MW硅片生產項目,公司已決定對新能源公司增資擴股,將產能擴張至64MW硅片。新能源公司進行太陽能級單晶硅片和太陽能組件制造業務。
近年來,太陽能用單晶硅的原材料多晶硅價格大幅度上漲,由每公斤30美元上漲到每公斤2500元(約340美元)。 由于國外企業對多晶硅生產技術的封鎖,國內多晶硅一直供不應求。
此次,特變電工投資多晶硅就是為實現原材料自給自足。目前每生產1MW的硅片約需要10-12噸的多晶硅原料。據估算,公司技改后,64MW硅片項目需要多晶硅原料600-800噸。公司目前所需的多晶硅原料主要由國外進口。
但是,生產多晶硅主要障礙是技術難題需要突破,目前國內只有一家企業宣布突破了年產1000噸多晶硅的技術難題;盡管如此,該企業目前多晶硅年產能也只有300噸左右。而與特變電工進行技術合作的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其自有多晶硅生產線產能也一直徘徊在100噸左右。特變電工的大型多晶硅項目還需要經歷技術考驗。
薄膜太陽能市場有待開拓
由于多晶硅原料價格和供應趨緊,近日孚日股份走上了一條不同的光伏產業化道路,涉足非晶硅原料的CIS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研發及生產項目。
據悉,該項目擬建設規模為年產CIS薄膜太陽電池組件60MW,預計2009年第三季度投產。公司方面介紹,新項目廠區位于集團所屬高新園區內,目前正在進行平地等基建工作。
公司公告稱,CIS薄膜是由銅、銦、硒等金屬元素組成的直接帶隙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而原材料的消耗卻遠低于傳統晶體硅太陽電池,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孚日股份稱,公司應用的是德國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目前,德國合作方30WM的項目已經投產了七八個月,目前,第二期項目正在進行中。公司稱,公司經過對德國、美國等多家光伏公司的詳細考察及充分的市場調研,才慎重決定涉足這一產業。據了解,目前有一個8人技術團隊已經加盟公司新項目。而這些專家基本都是從德國回國的,有的人在此之前正在德國的光伏公司中從事技術研發工作。
據了解,國內只有少數企業涉足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目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仍然是市場主流。同時有業內人士表示,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在國內尚未完全成熟。
投資風險不容忽視
選擇多晶硅或是回避多晶硅,同是因為多晶硅原料的缺乏和高價,特變電工和孚日股份在光伏產業上作出不同的投資方向。這正好反應了眼下人們對多晶硅投資熱的兩種不同的態度。
在國家支持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光伏產業前景無限。加上近來其下游產業產能急劇擴張,對多晶硅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投資多晶硅正是順勢而為。另有下游廠家或關聯企業上馬多晶硅項目,則是因為無法忍受目前高漲的成本而選擇自謀出路。但是,專業人士也指出,近年來,隨著多晶硅原料需求和價格的暴增,眾多公司投入大批資金“上馬”多晶硅生產項目,項目規模動輒上千噸。在未來一旦投產或是達產后,產能增加極有可能會造成產品銷售價格的下降。
同時,薄膜電池的推出也給多晶硅投資熱帶來了一定風險。有業內人士表示,非晶硅及薄膜電池作為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產品的替代品,技術也在不斷進步,這可能會對目前應用多晶硅制造太陽能電池的產業鏈帶來一定的沖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