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高校動態 > 朱清時:中國無緣諾獎因缺乏利于創新的大學文化

        朱清時:中國無緣諾獎因缺乏利于創新的大學文化

        ——
        作者: 時間:2007-12-21 來源:中新網 收藏
                中新網12月6日電中國科學技術校長、中科院院士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總與中國無緣是因為缺乏利于稱,當前中國的中,最致命的就是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開始出現危機。大學應自覺抵御和消除“泡沫”的侵蝕。文章全文如下:

                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又將頒獎。自1953年美籍華人李政道、楊振寧獲以來,中國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學家能獲諾貝爾獎。這一期待,延續了50多年。

                為什么諾貝爾獎總與我們無緣呢?在我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國大學的原始能力不夠。大學的能力弱,主要不是因為我們的投入太少,也不是因為我們的人才隊伍不足,我們擁有許多重點實驗室,博導、院士也不少,關鍵是我們缺乏利于創新的大學文化。我所說的大學文化,指的是務實、不圖虛名的創新精神,以追求卓越、學術自由、學術自律為核心的創新文化。

                追求卓越,世界一流大學無不如此。然而,我們的現實卻并不樂觀。比如說,國內開的一些會,不是認真交流思想,而是忙著認識人、拉關系;教師要申請項目,就得忙接待,做評審專家工作;學校要聘一個處長,往往會有好多教授、博導來應聘……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談何一心一意、心無旁騖、追求卓越呢?

                學術自由,主要來自于學科發展的內在需要。然而,一提到學術自由,一些人往往會理解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有約束、沒有目標。我參加過許多科研項目的評審,有的拿了國家幾千萬元,最后這些成果到哪里去了?他們真的解決實際問題了嗎?幾乎無人追究。只想借學術自由的幌子,撈個人私利,損國家利益,談何創新?

                自律是學術自由的前提。可是,當前我國的大學文化中,最致命的就是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開始出現危機。我是一個校長,親手處理過不少這樣的事情。現在最流行的是“敢說敢吹”,一分成果他說成十分,有些捕風捉影的或者是偶爾出現的,把它說成規律,甚至抄襲作假。如果連學術自律都做不到了,追求卓越、學術自由更不要談了。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大學,而是與整個社會環境相聯系的。作為大學,要自覺抵御和消除“文化泡沫”的侵蝕,更踏踏實實地工作。只有如此,才談得上創新。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筠连县| 图片| 湘西| 古丈县| 满城县| 屯门区| 会昌县| 六枝特区| 石家庄市| 桑植县| 广南县| 新沂市| 宜城市| 安化县| 靖西县| 四川省| 合水县| 密云县| 浪卡子县| 措勤县| 遂川县| 博野县| 通化市| 静宁县| 忻城县| 黑龙江省| 滁州市| 温宿县| 武威市| 南靖县| 德钦县| 明光市| 浦县| 洞头县| 澄迈县| 鸡泽县| 德惠市| 德安县| 镇坪县| 固原市| 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