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新”的五大設問
時下,增加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界的共識。命題已經提出,接下來中如何解題,解題的過程和方法成為能否找到答案的關鍵。
這是信息產業部科技司司長張新生給自己提出的思考題,這同樣是給我們大家提出的思考題。現如今,浮躁的情緒依然在人群當中蔓延。一提到創新,人們就會想到要做成世界第一,一夜之間成為英特爾或者IBM。在這種情形下,要明確上面兩問題的答案相當不容易,這需要業界同仁靜下心來思考,去感悟。
創新的主體應該是誰?
有人說是國家,但是我們看到國家所屬的研究所并沒有擔負起這個重任,國有企業也沒有帶給你們驚喜。
如果對創新含義進行一個小調查,能夠首先想到的就是發明創造。也就是說,創新的主體是科學家。但是事實證明科學家如果沒有企業家參與,創新成果只能束之高閣。
有錢就能夠形成創新成果嗎?
從年初開始,一些大型電子企業紛紛發表言論,希望國家能夠加大投入支持大企業創新。言外之意,國家對創新的投入不夠多。然而,有錢就會有創新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農民應該說是資本比較弱的,但是人家傾家蕩產照樣造飛機、造潛艇,在失敗中找到了創新的樂趣。而且,小型公司歷來就是創新的排頭兵,只不過更多地被收夠它的大公司的光環所掩蓋。
創新需要代價嗎?
當然,關鍵看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晶體管的發明已經過去50多年了,如果肖克利不是從創造性失敗方法中得出有益的教訓,在點接觸晶體管發明后放棄了自己的空間場效應理論,則結晶體管和場效應晶體管這兩個更重要的器件就發明不了,他本人也會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創新必須是史無前例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么未免有些苛刻。Google很成功吧,然而他的商業模式并不是史無前例,他是有老師的。
Overture早在1998年就推出了全球首個"付費排名"搜索引擎商業模式,但是 2003年7月,Overture被雅虎斥資 16.3億美元收購了。而后起之秀Google卻能夠憑借幾乎同樣的模式IPO成功,市值超過 500億美元。
創新必須高舉高打嗎?
其實創新來自于生活,來自于一點一滴。在傾聽大型電子企業對創新高談闊論時,筆者接觸過一個不超過10人的小型公司,主要為煉鋁廠高爐測溫,在良好地控制爐溫情況下為鋁廠節約了大量的煤炭,顯然提高了鋁廠的生產效率。這比那些整天高喊著,“大力推進信息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顯然更具創新意義。
創新的確需要全民意識、全民參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