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三度發炮透露隱情聯電案將何去何從
——
今年5月份,聯華電子董事會主席曹興誠還在紀念聯電成立25周年的運動會上樂觀聲稱,臺灣有關方面對聯電展開的所謂“非法投資案”調查即將結束,這意味著已被“限制離境”達3個多月的和艦董事長徐建華有望重返崗位。聞聽此訊,唐睿喜不自勝。
然而,一個月過后,案件未有任何實質進展,徐建華的回歸之日亦遙遙無期。直至6月22日,一則刊登在臺灣地區媒體上的公告《敬請新竹地檢署將本公司曹董事長從速提起公訴》明白無誤地印證了唐睿的擔心,他頓時從希望之巔跌落到失望之淵。
“盡管和艦的生產不會因徐總不在而停頓,但當前正是半導體業大發展的時期,他不在這里拍板,很多重大決策便無法進行。”唐睿焦急地說。
記者隨后了解到,這份公告是曹興誠首次以聯電名義發布的一封公開信。此前,他曾兩度以個人名義發表公開信解釋案件懸疑,均產生振聾發聵的效果。此次“三度發炮”,其言辭之犀利、筆鋒之尖銳絲毫不遜以往,而文中所透露的諸多鮮為人知的隱情更讓外界對聯電事件的關注度重新升溫。
在聯電案眾多關節已昭然若揭的關鍵時刻,這封突來的公開信會否給整個案件帶來轉機?
第三封公開信
曹興誠欲以聯電名義刊登公告的消息曝光后不久,早報記者輾轉從有關渠道拿到了這份公告的全文。
這份寥寥千字的公告首先陳述了案件的最新進展。公告稱,案件發生后,聯電即開誠布公,全力配合臺灣檢調人員偵辦。目前各項疑點已逐步澄清,所謂“偷跑”投資、移轉訂單、專利提供和艦使用等等均“查無實據”。“至于技術移轉,本公司雖未涉及,但因技術問題非檢調人員專業,溝通尚需一些時日;惟技術移轉僅涉及兩岸條例,初犯不涉刑責;故本公司對本案之后續發展,保持樂觀。”
公告同時“鄭重請求”新竹地檢署,“依其所有可能之犯罪推論,將聯電曹董事長從速提起公訴”,以使此案不再引起社會的爭議或對立。“本公司認為,檢調隸屬行政部門,一切決定皆難免予人政治聯想;本案只有經過法院公開審判,方可杜絕一切流言。”
至于臺灣有關方面最初指聯電為協助和艦涉嫌掏空背信一事,曹興誠在公告中稱,此事“既經股東會確認并未違背公司利益,所謂‘集體掏空背信’之說自不成立”。故此,聯電自曹興誠以下所有在此案中被列為被告的人士,都是“奉董事長之命執行職務,顯屬無辜”;他希望新竹檢方不要任意起訴,以免觸犯臺灣“刑法”第125條“濫權追訴罪”。
據了解,在今年6月13日的聯電股東會上,聯電股東們以投票的方式通過了對曹興誠在和艦事件中所作決策的支持。
此外,公告還透露,曹本人曾于6月9日前往新竹“地檢署”接受問訊,其間曾請教檢察官陳榮林如何可以解除和艦董事長徐建華限制出境的禁令。陳回答需上級同意方可。曹又問如何可使上級同意,后者回答一要獲得輿論贊同;二要維持司法威信;三須提供超額保證金(因徐被認定為重大經濟罪犯)。曹就此在公告中質問,不知陳榮林所說的“上級”是什么人,竟能無限上綱將徐建華定為重大經濟罪犯,并提出任何人都無力滿足的條件。在他看來,這么做“不啻動用私刑”,長期剝奪徐返回和艦工作的權利。
在公告末尾,曹興誠表示如果未來被法院判決有罪,他將即刻辭職,并向董事會推薦執行長胡國強接任。而如果聯電案無事落幕,他最晚也將在2007年股東大會前自動退位,“以便胡執行長接棒,持續發展聯電成為社會公器、永續經營之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聯電案發生后曹興誠發布的第三封公開信。此前,他曾在今年2月18日及3月21日,兩度通過刊登報紙廣告方式,向外界說明案情,但一直限于個人身份;此次以聯電公司名義刊登的廣告,則是案件爆發以來的第一次。
“交班”懸念
據了解到,在第三封公開信出籠的當天,臺灣有媒體就向曹興誠進行了采訪。他認為新竹“地檢署”在偵辦此案的過程中有“作秀”之嫌,小動作太多,完全不遵守檢調不公開的原則。
至于外界頗為關注的“交班計劃”,曹興誠透露,到2007年時他將滿60歲,明年則是他進入半導體產業30年,“我應該可以功成身退”,即使辭去董事職務也可以。而如果因為這個案件遭到起訴,他將與聯電脫鉤,一個人去面對。
另外,曹還表達了將辭去“國策顧問”職務、以平民身份接受調查的想法。
由于此前,曹興誠在被媒體問及“交班”問題時,曾明確表示聯電從無接班人問題。因此,這份公告透露的信息顯示其觀念已有大幅轉變。業內人士推測,曹在此刻提及“交班”問題可能和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準備卸職有關。就在前不久,臺積電董事會剛剛通過了7月1日起執行長由總經理蔡力行接任的決議,被視為臺積電“交班”動作的開始。而曹此次明確執行長胡國強為接班人,在業內人士看來或是受臺積電“交班”已進日程表的刺激,也有人直斥曹此舉有和張忠謀“一別苗頭”之嫌。
令人回味的是,這并不是曹興誠第一次叫嚷“交班”。早在2000年5月份,曹興誠就因聯電竹科環評案請辭聯電董事長職務。但第二年6月份事件平息后,他又恢復原職。
但也有部分專業人士認為,曹興誠對此次“交班”應當明確“交班”策略,否則,僅僅依靠一句“交班”是無法說服持股較高的外資法人的。一位外資券商主管表示,如果我是投資人,我很想知道聯電是否有明確的“交班”制度,就像臺積電張忠謀“交班”給蔡力行一樣。縱觀全球知名企業的“交班”過程,都是先選出4到5個接班人,讓經理人與投資人觀察一段時間,看看反應再作定奪。以此考慮,聯電這種做法可能無法說服投資人。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目前聯電本來就是執行長胡國強在指揮工作,因此曹興誠“交不交班”并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盡管如此,聯電接班人的首次浮出水面仍可能給聯電案帶來微妙的促動。由于此前,曹曾數次要求當地政府對聯電案表態,但始終未得到明確的響應。而隨時間的拖延,曠日持久的聯電案已經拖累到聯電與和艦兩家公司的正常運營,在此情勢下,曹興誠不得不以“下野”名義相抗,以促成聯電案的早日解決。
胡國強其人
第三封公開信中最大的亮點莫過于聯電執行長胡國強被曹興誠真正推到前臺。對于胡國強其人,外界報道甚少,但即將“接棒”的他無疑對聯電的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臺大電機系畢業的胡國強在加入聯電前,在臺灣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在硅谷的華人圈中,他卻鼎鼎大名。當年,他曾參與籌備過三家公司,涉足的領域從繪圖終端機、繪圖卡一直到晶片設計。盡管在臺灣半導體業資歷不足,但在硅谷的IC設計界,他卻擁有和聯發科技蔡明介相同的知名度。
在創業過程中,胡國強開始與聯電高層接觸。1993年,他就以客戶身份與聯電往來。1995年聯誠積體電路成立時,胡國強以股東代表身份,出任聯誠董事,進而與聯電高層相熟。
2002年11月,胡國強與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及執行長宣明智會晤。他原本是打算和這兩人討論事業生涯轉型,想邀請兩人參與投資。但交談之下,雙方理念竟不謀而合,越談越投機,胡竟而決定應邀加入聯電。當年12月30日,他走馬上任,擔任聯電“新事物發展群總經理”,還兼任設計支援部的總長。第二年的7月份,他更是被選為聯電執行長。
據了解,當時聯電內部是以投票方式選出胡國強擔任執行長的。在他當選后,曹曾在給業界同仁的信中分析了胡國強能高票當選的原因,一是學歷經歷完整;二是經驗豐富。此外,曹興誠當時還給了他設計專才與公司制造專才互補、工作努力、要言不繁、態度平和、善與人溝通、樂于工作、并仍保持創業精神與態度等評語。而在最近發布的公告中,曹興誠也評價他“為人正直勤毅,自上任以來,表現優異,普獲客戶、員工佳評,定可帶動本公司未來之持續成長”。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分析認為,胡國強在設計公司近30年的完整經歷,是他能出掌聯電執行長的最大原因。出身設計產業的胡國強作過晶片設計,與美國、臺灣地區半導體設計廠商出身相近、淵源深厚。在聯電要積極拉攏新舊設計廠商訂單時,胡可以發揮這層優勢,進而爭取到訂單。
另一位熟悉聯電的業界人士也指出,當時胡國強到聯電沒有人事派系的包袱,加上在美國硅谷又是從事研發工程師出身,累計了相當多的行銷、業務及募資等創投經驗,這使他能在董事會選舉中獲得壓倒性票數。更巧合的是,就在他接手聯電執行長后不久,半導體業竟真的開始返暖回春。
“曹興誠此次欲完全‘交班’給胡國強,除了聯電案的一部分原因,還有要借助他在IC設計客戶端的市場敏感度,來彌補聯電過去重制程而輕產品應用的不足。另外,胡本人做事嚴謹、自我要求甚高,在強調紀律的聯電文化中,能執行貫徹曹興誠的意志,這點也是曹興誠最看重的人格特質。”業界人士最后說。聯電案走向解析
一位接近此案的臺商告訴早報記者,曹興誠在6月9日的問訊中首次以被告身份向臺灣地區檢調單位說明聯電案情況。由于檢調單位查扣的電磁資料和賬冊相當龐大,偵查庭訊也進行得相當緩慢,而其偵辦重點仍是集中在聯電的199項專利輸出、聯電離職員工任聘到和艦科技上班、聯電的客戶訂單交由和艦代工以及和艦科技設立的資金來源等關鍵問題是否有涉及背信及違反“證交法”的嫌疑。這是案件進展緩慢的一個原因。
另外,在和艦科技此前贈股15%給聯電的過程細節調查中,檢調單位也進行得相當仔細。知情人稱,對檢調單位的訊問,不少問題曹興誠都一肩扛下,并強調和艦與聯電只是合作關系,也是未來聯電進軍大陸的據點之一,絕非掏空聯電的資產。至于檢調單位指控的高科技晶圓專利部分,曹興誠強調,和艦只是8吋晶圓廠,甚至部分列為重要證據的專利,根本是早已過時的6吋晶圓專利,在生產線上的實際作用不大。而聯電在國內外申請的晶圓專利就有7700多項。“當專利在被侵犯時才有所謂價值,而和艦的多數專利并不適用于量產,因此沒有所謂聯電專利遭和艦侵犯的問題。”
正是由于整個問訊過程十分順利,曹興誠才會在當時對聯電案即將“收官”表示出樂觀態度。但時隔兩周,問訊并未產生實質性結果,這被外界普遍視為是曹興誠三度發炮的主要動因。
對上述情況,上海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盛九元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自去年經歷了一段不景氣的歲月之后,今年二季度,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強勁復蘇的勢頭,這一情景出乎很多廠商的意料。生產形勢的大規模好轉使得企業營運管理亟需加強,而有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廠商則希望借著目前這個機會進一步擴充產能。
但聯電事件的久拖不決使聯電與和艦的營運很受打擊,聯電的很多股東和投資者也因此猶疑不定,長期來看會給聯電與和艦的未來發展都帶來不利影響。出于這些原因,曹興誠此次“挺身而出”,希望換得聯電案的早日了結,否則,事件的影響會越來越趨于負面。至于“交班”問題,盛九元認為這是當前高科技行業的大勢所趨,很多企業都在進行“大換班”,以便企業更好的發展。借著這個機會,曹興誠把“交班”提上日程,也是希望能以此穩定聯電,使后者的發展更具有持續性。
p2p機相關文章:p2p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