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軟件求索之路
“在2006年全國軟件百強企業前10名中,我們看到嵌入式軟件企業竟然占到了6家!”作為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嵌入式分會的秘書長,郭淳學對這一組數字有著更獨特的感受。與此同時,中興、華為等企業的異軍突起以及嵌入式軟件每年高達千億元的市場份額,使得嵌入式軟件迅速從硬件的背后走向了前臺。據賽迪數據統計,2006年中國嵌入式軟件的總體銷售額達到了1461.6億元,相對于2005年的1061.4億元和2004年的751.2億元,嵌入式軟件保持了每年近40%的增長勢頭。相對于在國家政策扶植下的外包、中間件以及應用軟件等其他產業,嵌入式軟件的發展道路荊棘密布。
求政策之雨潤
由于嵌入式軟件市場的高速發展,使嵌入式軟件逐漸成為了我國軟件產業的中堅力量,而面對如此艱巨任務的嵌入式軟件卻似乎缺乏足夠的“關心”。
目前,我們對嵌入式軟件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特別是缺乏科學的計算標準,《關于增值稅若干政策的通知》雖然恢復了獨立嵌入式軟件增值稅退稅的政策,但一些與硬件捆綁銷售的嵌入式軟件產品仍無法享受軟件退稅政策。
軟件和集成電路“18號文件”扶持政策的出臺,使軟件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優惠政策,但嵌入式軟件作為軟硬結合比較緊密的產品形態,因其中的軟件很難從硬件中剝離出來,并且軟硬比例劃分也難界定,進而阻礙了嵌入式軟件享受這種政策的扶持。
目前為止,只是相對來說容易從硬件中剝離出來的某些軟成分、并列入分類目錄的產品可以按照一定公式享受到政策優待,而不少企業自主研發并自用的嵌入式軟件和IC設計并未納入軟件產品的分類目錄中。盡管如此,由于這兩項產品目前在我國市場的潛力正在進一步加大,其帶動效應也已明顯呈現,進而促成了嵌入式軟件成為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找應用之關鍵
對于整體產業鏈依賴性很強的嵌入式軟件而言,脫離實驗室襁褓將成為嵌入式軟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嵌入式的發展應該是一種隨機狀態,滿足用戶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不應該只是全盤照收的‘拿來主義’,中國有自己的特殊國情,可以依托大制造的優勢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國內大部分硬件制造企業自己分出一部分精力做軟件,而印度、愛爾蘭、歐美等國家的嵌入式軟件研發大部分都是承接國內外的委托加工,企業本身并不進行嵌入式軟件的鑲嵌工作,郭淳學表示,“這涉及到產業鏈的分工問題。”
“嵌入式本身是為滿足特定的應用需求服務的,這種靈活多變、量體裁衣的行業特性很值得其他行業借鑒,無論是從定義還是整個設計方法思路來考慮,實現按需定制的設計模式,這是很必要的。”郭淳學如此建議。
探產業之核心
像汽車工業一樣,嵌入式軟件具有很強的“連帶效應”,它的優先發展必將帶動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從信息化角度來講,也必將帶動這些行業隨之實現三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改造傳統工業,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盡管如此,但目前嵌入式產業鏈卻仍然面臨脫節危機。
首先,從產品研究到生產,再到后期一系列服務,尚未形成系統連續性。“我國應該成立所謂的‘孵化器’,這應該作為一種政策去鼓勵,”郭淳學說道,“這樣將節省大量科研經費投入,而且可以快速產品化、市場化、社會化。”
其次,上游廠商、嵌入式軟件產品生產商和終端產品制造商之間的交流渠道不暢、市場信息不通;芯片設計、芯片生產和嵌入式產品生產之間結合不緊密;產業標準相對滯后,多標準之間互相競爭,兼容成本過高,這都嚴重影響了整個產業運行的質量和效率。而這些斷點的存在,對具有很強的產業聯動性的嵌入式軟件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因此,整合產業鏈、加強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相互協作就成了當務之急。同時由于嵌入式系統以應用為核心的特性,中心處理器未形成完全統一的標準,不像通用計算機行業容易形成壟斷。難以壟斷、高度分散,這也給在技術、人才、專利、資金等諸多方面稍顯劣勢的中國一個追趕世界的機遇。
注重標準,同時鼓勵商業模式與商業合作上的創新,組成產業聯盟,共同推動產業發展,這些措施都是構建和諧產業鏈的重要手段。在整個的嵌入式產業中僅僅從一個方面進行突圍是無法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的,我們必須整合上下游產業鏈資源,理順各方關系、形成合力,才能實現真正地飛越。
尋硬件之保障
嵌入式系統是軟、硬結合比較緊密的產業,無論是離開軟件談硬件,還是離開硬件談軟件,都毫無意義。硬件的發展離不開軟件,軟件的發展也要依托硬件。
要想大力發展嵌入式軟件產業,必須重視硬件對軟件的支持作用。嵌入式軟件產業如果沒有硬件基礎支持,將依然很難擺脫國外無形之手的控制。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英特爾的發展,會有微軟的今天。
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SoC(System on Chip,系統級芯片),無論從功能、工藝和應用技術上,都是站在高的起點上,對復雜功能的VLSI級IP核,使用重用技術。由于使用的是VLSI級的IP核為部件,設計重用的效率非常高。
而當國內開始大量研究SoC之時,國外已經開始普及SiP(System in Package,系統級封裝)。嵌入式系統和單片機在國內發展的20多年時間里,單片機已經從一個概念變成實實在在廣泛應用的技術,中國也正在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技術。不過從實際應用情況看,中國目前在理論研究層面上的差距在縮小,但在實際應用領域中的差距還很明顯,特別是單片機還是原來Intel的那一系列體系應用為主導,很難看到國內自己的成果。
發展嵌入式軟件產業,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有硬件基礎的中國來說,在芯片領域大做文章不失為一條捷徑,同時在應用創新上也要改變傳統的觀念。雖然對于單片機領域來說,原始創新很困難,特別是基礎硬件部分的創新對于國家來說需要花費很大精力,但對企業來說,創新是無處不在的,要注重商業模式和應用的創新。德國并沒有自己的處理器但同樣是世界強國,就是以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取勝。因此,對于從事單片機領域的企業來說,要努力
去構造和完善單片機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并力爭實現技術應用利潤的最大化。這是當前企業發展壯大和產業積累資金的最佳途徑。
養人才之力量
嵌入式是一門綜合應用行業,嵌入式技術人才需要相對更長時間的實踐才能掌握足夠的技能,這就要求付出更多的時間和成本,去積累足夠的專業人才。
雖然近年來,潛入式軟件人才培養速度加快,總體數量已較往年有很大增長,但依然跟不上需求增長。目前,嵌入式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靠高校,還有新近增加的職業學校,由于嵌入式軟件具有顯著的面向具體行業的應用特性,一般剛走出校門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熟悉整個行業,熟悉應用條件和應用需求,這就導致了在人才培養輸出機制時間上產生了一個錯位,而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束縛了嵌入式軟件的發展。因此,鼓勵企業自身培養人才,這也是人才輸出的一條重要渠道。
同時,人才結構性矛盾也較突出。長期以來,在嵌入式領域,人才結構一直呈現“啞鈴狀”,復合型人才缺乏。考慮到嵌入式在應用方面的技術并沒有很大改變,所以已經具有電子技術和單板機和單片機技術的人員,只要在此基礎上掌握集成電路和操作系統知識,也可以較快掌握嵌入式系統的開發,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才需求壓力。
嵌入式軟件的研發和應用,已經成為帶動我國軟件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軟硬結合,大力發展嵌入式已經是優勢選擇,但還有部分人認為嵌入式軟件企業自身的特性限定,無法做大做強。“嵌入式軟件企業為什么不能做大做強?中興和華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的企業還是有很大機會,隨著對嵌入式軟件科學認定的清晰、政策扶持力度的提升、產業鏈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健全,和嵌入式軟件本身的面向具體行業應用的特定需求與中國實際的相符(國外軟件最大的優勢是通用性),中國嵌入式企業可以走出一條特色之路,實現從本地化到國際化。”郭淳學說。
硬件剝離法:
根據嵌入式軟件和硬件相互依存的特點進行剝離計算,去掉嵌入式軟件中的硬件成本及管理成本。軟件收入=整機平均出廠價-(硬件成本+10%硬件增值+人工成本+期間費用)
優點:能較好地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計算科學、貼近實際
缺點:計算復雜、可操作性弱、缺乏惟一性。
權數分配法:
通過硬件剝離計算公式,軟件收入=整機平均出廠價-(硬件成本+10%硬件增值+人工成本+期間費用)對每個產品進行加權平均分配系數,然后形成統一、規范的計算權數。
linux操作系統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詳解(linux不再難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