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芯片沖擊90納米產前研發聯盟亟待建立
——
納米芯片時代來臨
目前,Intel、AMD的90納米芯片已經批量進入市場,而威盛、三星也宣布其90納米芯片研發成功,入市時間不會拖得太久。長期以來,納米芯片是世界少數幾家芯片廠商炒作的焦點,國內芯片企業則與之無緣。這種情況正因中芯國際發生改變。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上,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王肇中表示,世界微電子產業已經進入納米時代。以芯片制造業在微電子領域的典型代表性,90納米芯片的量產則是納米時代到來的標志之一。中芯國際制造90納米芯片,使我國芯片制造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在90納米芯片工藝上,中芯國際與國際知名大廠相差無幾。據相關媒體報道,中芯國際90納米工藝,最早是從比利時微電子科技研發中心和德州儀器獲得援助開始,2003年初進行90納米工藝的自主研發,并最終取得90納米芯片工藝的自主知識產權。
在90納米芯片生產廠商中,臺積電把中芯國際作為主要競爭對手。6月2日,繪圖芯片雙雄恩威迪亞、亞鼎90納米芯片下單臺積電,有媒體預測,這將會擠壓中芯國際戰略空間。
對此,王陽元不以為然:“今年的全球芯片市場規模將近1800億美元,任何一家芯片公司都不可能包攬整個市場,各芯片公司的競爭更多的是一種良性競爭,大家為爭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而不斷改進技術。”
中芯國際扎根國內
作為一家國際化公司,中芯國際的發展戰略具有全球視野,但這樣的戰略也有可能導致其身處全球發展最快的中國市場,但卻對此視若無睹。
“中芯對國內市場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國內集成電路需求量占據全球需求的20%,這樣的市場規模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一種誘惑。”王陽元向記者表示。但中芯國際只拿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認為造成這種現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中芯國際只是一家代工廠,而另一方面是我國設計業水平不高,導致肥水流進外人田。在國內,代工廠有能力制造芯片,卻因沒有高水準的設計水平,導致大量芯片訂單飄到海外的現象比比皆是。
王陽元認為:“整機廠商、設計廠商、代工廠整體水平的提升,是開拓國內市場的關鍵所在。”據介紹,我國半導體市場規模在350億美元左右,其中,芯片業規模在140億美元左右。這一市場的開拓,對中芯國際以及其他廠商都是當務之急。
自從我國政府把芯片業確定為優先發展產業,中芯國際也幸運地成為重點扶持對象,享受稅收優惠等政策。在中芯國際的發展曲線中,每一點小的波動,業界都給予了密切關注。王陽元對此深有體會:“中芯國際獲得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巨大支持。”他表示,中芯國際始終都會立足國內,面向世界。
打造產前研發聯盟
在全球市場,中芯國際仍要經受考驗。市場調研機構Mercury Research總裁Dean McCarron稱,當中芯國際0.13微米工藝實際導入投產、開出產能時,英特爾與AMD相應的制造工藝至少已領先2-3代。另外,由于90%的訂單來自海外,中芯國際勢必受到全球產業發展放緩的牽連。
與可預測的技術、市場不同,知識產權糾紛仍將是中芯國際重點布防的領域。與臺積電專利之爭,讓中芯國際刻骨銘心。王陽元表示:“我們現在必須著手解決自主創新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問題,自主知識產權是形成集成電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據介紹,我國是集成電路產業的后發國家,而真正阻礙后發國家進入國際集成電路產業俱樂部的問題是技術。如果不能在產品設計和制造工藝技術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就不能在國際市場中生存與發展。
“集成電路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需求牽引、技術驅動的發展史。存儲器如此,CPU如此,Flash Memory也是如此。”王陽元認為,未來20年到50年將是一個技術發展的歷史時期,是歷史賦予的一個難得機遇。“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辜負這個歷史機遇。中國將在這個時期崛起,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也將在這個時期崛起”。
他建議,我國建立微電子產前研發聯盟即國家微電子研發中心,實行“官、產、學、研、用”相結合,背靠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面向產業發展,面向核心競爭力,面向世界大生產的關鍵技術需要,提高自主創新的核心競爭力,為下一代集成電路發展(當前可定位在45-22納米)提供企業所需要的產前的核心技術、專利與人才培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