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物聯網與傳感器 > 設計應用 > 信息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信息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
        作者: 時間:2007-09-28 來源:賽迪網-中國電子報 收藏
        加快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是中央作出的戰略部署,是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解決經濟運行中資源環境壓力大、流動性過剩、農民增收難等突出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方向。 

        一、發揮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成為生產要素,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特征。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催生了新興科技產業和信息服務業。 

        ——信息技術應用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使信息獲取更加便捷、及時,在促進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的同時,有利于支持決策,捕捉商機,拓展市場,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信息化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信息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中最活躍的部分,提高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信息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代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同時,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改變其設計、生產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動企業流程再造與組織結構調整,提高傳統產品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生產效  
        率。 

        ——信息化是推動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重要引擎。對技術創新而言,通過信息技術推動相關科學知識、技術訣竅和金融、人才、專利等創新要素信息擴散,可以促進創新所需知識和信息的獲取,降低創新成本;對體制創新而言,應用信息技術,不僅要改進生產手段,優化生產流程,而且要求組織調整,管理體制創新,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管理模式甚至法律法規體系。 

        在推進信息化、促進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進程中,要特別關注兩點: 

        一是要注重發揮信息化對觀測調整狀況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信息化條件下顯著增強的信息處理能力,清晰、完整掌握經濟結構調整的動態信息,科學、深入分析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關系,以推動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等傳統產業改造和轉型,支持高技術、高就業、高利潤等新型產業發展。 

        二是注重發揮信息化對提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評價科學性的重要作用。發揮信息化條件下顯著增強的知識處理能力,嚴謹、完備描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指標特征,準確、合理評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貢獻。 

        二、促進信息化與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密切融合 

        (一)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部署,并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發展現代農業,要充分考慮人多地少的國情,適應以家庭承包為主體的農業生產特點,廣泛應用農業科技信息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土地產出,增強農業生產的可控性;圍繞城鄉“信息不對稱”的突出矛盾,抓住市場、科技、生產、流通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等關鍵環節,深化信息化服務和應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建設涉農信息資源體系。要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多樣化需求,統籌規劃與整合開發市場、科技、農資、氣象、水利、生態環境、質量安全、政策法規等信息資源和特色農業信息資源,加強農業實用技術信息數據庫建設,形成功能完備、內容豐富、質量可靠的涉農信息資源體系。 

        ——加強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綜合利用網絡、呼叫中心和廣播電視等信息技術,結合傳統手段,加強對農民特別是農技推廣員、農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農業生產經營大戶等的科技信息服務;創新農村科技信息入戶模式,提升農業科技推廣的信息服務實效。 

        ——加強農業市場信息服務。圍繞市場需求,加強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特別是要加強國家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和應用,注重農產品供求信息、批發交易與期貨交易信息的采集、匯聚、整合和開發,強化市場預測和決策支持功能,向生產者提供準確的導向信息,抵御市場風險。 

        ——重視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農業生產過程,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精確性。 

        ——推進市場流通信息化。加強農業、商務、郵政、質檢等部門涉農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加強城鄉一體化市場流通信息服務。 

        ——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整合。繼續加強通信和廣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網絡資源和信息傳播渠道整合利用。 

        (二)促進服務業發展 

        第一,借助信息化條件下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金融保險業要借助信息化設計產品、拓展渠道、管理風險;現代物流業可以借助信息化規劃路由、跟蹤進程、管理客戶;管理咨詢業要借助信息化整合知識、分析案例、設計方案。 

        ——依托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涵蓋信息通信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和信息內容服務的信息服務業,進一步完善市場結構,推動有效競爭和技術、商務模式創新。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務領域的法規、標準、統計指標、產業分類和企業、產品的認證制度。加強信息服務業人才培養和引進。 

        ——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特別是要進一步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不斷創新電子商務模式和服務內容。要加強電子商務信息、供應鏈、現代物流、交易、支付等管理平臺和信用自律體系建設,為電子商務應用主體提供靈活、便捷、安全、高效服務。 

        積極推進中央企業和中小企業信息化,鼓勵企業鏈接社會化的電子商務平臺,更好地融入電子商務的發展環境。 

        第二,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推廣信息化應用服務,引導商貿、旅游、餐飲和社區服務等就業容量大的傳統服務業創新發展模式,注入發展動力。 

        (三)促進工業結構調整 

        第一,以節能降耗減排為切入點,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 

        ——要加強對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煤炭、石油、化工、建筑等重點行業的能源消耗、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聯網監測;加強對經濟運行中的資源、能源和環境成本信息監測與分析,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環保綜合效益為目的,加強信息化應用,服務于行業準入、管理和行政執法  
        監督,服務于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調控目標的實現,推動行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要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通過利用智能化、網絡化手段,提高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在基礎制造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國防安全核心關鍵技術及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和基礎元器件等領域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實現高質量、低成本、快速響應的設計與制造,促進制造業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轉變。 

        一是在生產控制層面,要以網絡化數控設備為基礎,圍繞創新研究和開發設計、工藝管理和加工制造、過程協同和質量控制、物料配送和產品管理等生產制造的關鍵環節推進信息化,以提高生產制造全過程工作效能。 

        二是在資源配置層面,要以成本分析為基礎,圍繞外部協作、內部計劃、及時響應等環節推進信息化,以提高企業市場響應效率。 

        三是在規劃決策層面,要以信息管理為基礎,圍繞產品市場與客戶關系、人力資源與資本運作、發展戰略與風險管理等關鍵環節推進信息化,以提高企業開拓創新、管理風險的能力。 

        第二,堅持自主創新,發展新型工業,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領域要有所作為,著力形成研發、產業與應用協調發展的格局;在無線射頻等領域,加快自主知識產權和國家標準的推廣應用,實施自主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戰略。加快推進高性能計算、可信計算、無所不在網絡及其信任體系的研發和產業化。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松阳县| 岑巩县| 昌图县| 海原县| 公安县| 正定县| 久治县| 霍城县| 锡林浩特市| 基隆市| 海伦市| 措勤县| 中超| 石林| 固安县| 杭锦后旗| 濮阳县| 韩城市| 商南县| 商丘市| 瓦房店市| 海原县| 民丰县| 烟台市| 长子县| 宣城市| 永清县| 甘泉县| 扎兰屯市| 台江县| 虞城县| 景洪市| 台中县| 吉林市| 建昌县| 都昌县| 上饶市| 陆川县| 邓州市|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