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呼雀躍與冷靜思考--寫在半導體中國投資熱之際
最近連續有兩件爆炸性新聞在中國誕生。一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將在大連投資25億美元,興建12英寸,90納米的芯片制造工廠等。其深遠意義在于截至今日,西方國家在高技術領域對中國一貫實行嚴格的出口控制政策,此次英特爾的動作是否暗示一個訊號,隨著中美兩國在全球事務中“利益相關”,而使得美國政府對中國更加務實。
另外,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制造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于3月21日宣布,將投資8300萬美元在西安建立第一個產品開發中心。 應用材料公司CEO Michael Splinter表示:“我們在中國正由簡單的銷售和服務向技術開發和外包轉型。在建設開發中心的第一階段,公司將投入3300萬美元,隨后的第二階段,即未來的兩到五年內,公司將再投入5000萬美元。
不管如何,這一切都表明中國的產業環境正處在一個極好的發展時期,對于下一步中國半導體業的發展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英特爾項目具有示范作用
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轉移是一個總趨勢。但是,之前向中國轉移的主要集中在芯片的后序封裝測試段,全球10大芯片制造商中幾乎都己在中國設有封裝基地。如英特爾在上海及成都分別就有三個封裝廠,總投資己達13億美元。至于芯片制造部分,美國一直控制以0.18微米為限,如今除了臺灣地區的臺積電及和艦在中國設廠之外,只有韓國的海力士與歐洲的意法在無錫合資新建一個存儲器芯片制造廠。
根據西方國家對于半導體技術的對華出口限制(瓦圣納條約),英特爾在華可以采用小于0.18微米線寬的半導體工藝。這成為英特爾在華建廠的最大障礙,也是整個事件異常低調的原因。
英特爾的主流處理器已經全部轉移到65納米生產工藝,今年下半年將進入45納米量產階段。此次英特爾承諾在大連生產的是芯片組, 是聯系計算機處理器與內存芯片和輸入設備等的“紐帶”,采用的是上一代的90納米生產工藝。英特爾芯片組在2006年時營收為80億美元。英特爾在芯片組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Nvidia和ATI,后者已經成為其主要競爭對手AMD的旗下部門。
根據英特爾最近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該公司2006年來自中國內地和臺灣的營收超過121億美元,占其總營收354億美元中的34%。由于戴爾、Gateway、惠普及蘋果等廠商的大多數PC,90%以上的筆記本都由中國內地和臺灣公司代工,因此在大連興建芯片制造工廠,在產業鏈配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瓦圣納條約的原則,控制兩代以上的技術向中國出口似乎也能自圓其說。因為大連項目要執行22個月,那時己進入2009年,根據英特爾的技術路線圖,那時己進入32納米時期。90納米完全可解釋為兩代以上的技術。
無論英特爾,還是海力士都是在中國興建獨資公司,其間并不存在任何技術轉讓問題,因此美國也不用擔心。加上中國在保護IP問題的認識上也逐年提高,所以瓦圣納條約的精髓,在貿易和控制之間平衡也能得到妥善解決。
可以預期,英特爾、應用材料等世界頂級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活動,將有示范及引導作用。尤其對于臺積電松江廠仍緊守0.18微米為限,可能喪失競爭能力。另外,隨著第5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在中國落戶,中國12英寸專業人材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一切轉移都遵循著價值規律,即當芯片制造業開始轉移中國時,表明其利潤點己不可能再維持很高,而轉移者將進入產業鏈中附加值更高的部分。如IBM,摩托羅拉,NXP,安捷倫等都是如此。IBM是全球掌握IP最多的公司,然而它并不都自己使用,而進行IP貿易,年營收已可達數億美元。
面對如此良好的契機,中國無疑應積極吸收,以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歸根結底,產業鏈的轉移將永遠繼續下去,今天到中國,明天很可能又轉到印度或者越南。
發展本土半導體工業才是根本
發展工業離不開兩條路徑,首先積極開放,通過技術引進站在高起點上。但這還不能獲得真正的先進技術,需要通過消化,吸收才能使自身實力提高。此外,就是通過自行研發,可能慢一點,困難大點,但這才是中國工業發展的根本路徑。
因此,中國半導體工業的發展不可陶醉于英特爾,或者日月光等在中國設多少廠,尤其是獨資廠。除了看似中國半導體工業產值能提高,解決部分就業,頂多培養了一批中下級人材。它們都把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實質上對于中國半導體業本土化進步,并無多少實質性的幫助,可以比喻為僅交換了一個戰場的地點。
英特爾在中國興建的12英寸,90納米制程生產線,要到2010年才投產,中間的變數還可能很多。非常有可能是由8英寸升級改造至12英寸的二手設備芯片生產線。雖然英特爾中國區公共事務部總監陸郝安博士對此持否定態度,再三表示“這完全是誤解,我們是在新的廠址,建新的工廠。”
最根本的還是“要創新,創新,再創新”。積極培育與壯大本土的半導體制造大廠,如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潤,先進等。只有中國的芯片制造廠強大,有實力,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國內設計,封裝以及設備,材料,包括配套支持產業均衡地發展。
中國的芯片制造廠不能僅停留在實現盈利這一階段,而是要創立國際的品牌,有幾個在國際上能站得穩的大廠。否則,在日益競爭的環境中,很易被對手擠出市場。當然,企業要盈利是首位,但是中國半導體業必須差異化,也需要有部分企業一定要有抱負,立足于行業的前列。所以中國半導體工業的發展,從策略上要培育多個如中芯國際式的企業,唯此中國半導體業才有真正的希望。最近連臺灣地區的廠商也坦陳中國要發展本土化的半導體封裝大廠。
中國半導體業幾乎全部以代工起步,以2006年統計,能進入全球代工前十位排名中,僅有中芯國際及華虹兩家。且形勢仍十分險惡,下一步全球代工格局可能會有大變化,韓國東部,世界先進,蘇州和艦,德國Xfab,甚至馬來西亞Silterra,及松江臺積電等都虎視眈眈,無不覬覦該市場。
西方國家正利用控制高端技術出口及種種貿易壁壘等,企圖迫使中國半導體業走中低端路線,至多成為一個加工點。中國半導體業按常規思維,“走一步看一步,或者叫量力而行”不能代表國策。必須要有少數如中芯國際式的企業,站在國家利益角度進行突破,將企業做大做強。時至今日,如果中國半導體業還不能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最后有利時機,集中國家的優勢發展半導體業,而是繼續過分地依賴地方政府沖動式的投資,急功近利,恐怕大好形勢真將擦肩而過,那中國半導體業前景未可言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