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概述
——
五十年代未,原蘇聯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美國科學家在對其的跟蹤研究中,發現了多普勒頻移現象,并利用該原理促成了多普勒衛星導航定位系統TRANsIT的建成,在軍事和民用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是導航定位史上的一次飛躍,我國也曾引進了多臺多普勒接收機,應用于海島聯測、地球勘探等領域。但由于多普勒衛星軌道高度低、信號載波頻率低,軌道精度難以提高,使得定位精度較低,以滿足大地測量或工程測量的要求,更不可能用于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
為了提高衛星定位的精度,美國從1973 年開始籌建全球定位系統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在進過了方案論證、系統試驗階段后,于1989年開始發射正式工作衛星,并于1994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GPS系統的空間部分由21顆衛星組成,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地面高度為20000余公里,軌道傾角為55度,扁心率約為0,周期約為12小時,衛星向地面發射兩個波段的載波信號,載波信號頻率分別為1575.442兆 赫茲(L1波段)和1227.6兆赫茲(L2波段),衛星上安裝了精度很高的原子鐘,以確保頻率的穩定性,在載波上調制有表示衛星位置 的廣播星歷,用于測距的C/A碼和P碼,以及其它系統信息,能在全球范圍內,向任意多用 戶提供高精度的、全天候的、連續的、實時的三維測速、三維定位和授時。
GPS系統的控制部分由設在美國本土的5個監控站組成,這些站不間斷地對GPS衛星進行觀測,并將計算和預報的信息由注入站對衛星信息更新。
GPS系統的用戶是非常隱蔽的,它是一種單程系統,用戶只接收而不必發射信號,因此用戶的數量也是不受限制的。雖然GPS系統一開始是為軍事目的而建立的,但很快在民用方面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各類GPS接收機和處理軟件紛紛涌現出來。目前在中國市場上出現的接收機主要有NovAtel、ASHTECH、TRIMBLE、CMC等。能對兩個頻率進行觀測的接收機稱為雙頻接收機,只能對一個頻率進行觀測的接收機成為單頻接收機,他們在精度和價格上均有較大區別。
對于測繪界的用戶而言, GPS已在測繪領域引起了革命性的變化,目前,范圍上數公里至幾千公里的控制網或形變監測網,精度上從百米至毫米級的定位,一般都將GPS作為首選手段,隨著RTK技術的日趨成熟,GPS已開始向分米乃至厘米級的放樣、高精度動態定位等領域滲透。
國際GPS大地測量和地球動力學服務IGS自1992年起,已在全球建立了多個數據存儲及處理中心和百余個常年觀測的臺站,我國也設立了上海余山、武漢、西安、拉薩、臺灣等多個常年觀測臺站,這些臺站的觀測數據每天通過INTERNET網傳向美國的數據存儲中心,IGS還幾乎實時地綜合各數據處理中心的結果,并參與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的全球坐標參考系維護及地球自轉參數的發布。使用者也可免費從INTERNET網上取得觀測數據及精密星歷等產品。
GPS系統的實時導航定位精度很高,美國在1992年起實行了所謂的SA政策,即降低廣播星歷中衛星位置的精度,降低星鐘改正數的精度,對衛星基準頻率加上高頻的抖動(使偽距和相位的量測精度降低),后又實行了A-S政策,即將P碼改變為Y碼,即對精密偽距測量進一步限制,而美國軍方和特許用戶不受這些政策的影響,但美國為了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這些政策終將被取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