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行業已“高危”, 政策密集抵抗技術密集
——
“我們錯過了液晶電視最好的發展時機,但現在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機會。欲取欲奪已經開始倒計時。”4月26日,在《2007中國彩電行業研究藍皮書》的發布的同時,中國視像產業協會這樣表態。
中國彩電業的“平板時代”正在進入新的轉折點。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CRT電視銷量比重跌破80%,液晶電視銷售額比重首度過半,達52%。
GfK最新的市場預測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彩電零售市場銷量將達3385萬臺,其中平板彩電銷量將達到770萬臺,比2006年預計增長63%。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的預測是:2007年液晶電視的總產量將接近4000萬臺,占彩電總產量的比率超過40%。國內市場需求量會在700萬臺的水平,總出口量預計超過800萬臺。
“平板”蛋糕雖大,吃到很難。電視制造業的三大器件“臉面、大腦、心臟”——顯示器件、集成電路、電源,有多少中國自己的核心技術,恐怕連視像行業協會這樣的組織也羞于出口。這里面核心技術的差距先不說,光是工業設計理念,我們比索尼、三星差不少。液晶技術誕生于美國,卻為何在東亞形成了產業?答案是政府支持,歷史是如此驚人的相似,這次又到了政府支持的關鍵點上了。在人才勞動力密集,到資本密集,或者加上渠道密集都挺不過去的時候,政策密集并不是什么難堪的事。
“紅色”有著更為獨特的語境。發紅頭文件支持企業的時代雖然已經成為絕響,但國家對顯象管和集成電路的鼓勵支持一直是以“紅色”開頭的。這里說的政策密集并不是說要倒退到CRT時代,因為彩電行業是最早進入開放市場,也是最早與國際接軌的。但不能忽略當時的CRT企業在上市前受到密集的政策扶植。比如說今天的信息產業部的前身之一的電子工業部是怎么把幾個研究所合并在一起共同開發裝配技術的,更不用說,當長虹從綿陽飛躍的時候,是被當作軍工產業的。彩電行業的地位在中國很特殊,它除了超過上千億元銷售收入和巨額稅收,它背后還有幾百萬個就業崗位,并對元器件生產、零售與物流等相關產業有非常明顯的帶動作用,如果加上軍工領域的應用,它可以算是“中國制造”最后的底線了。
平板已經成了整個彩電行業的最后一擊。信產部的十一五規劃也提出將加強平板電視產業鏈的建設,推動我國電視整機產業實現由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發展,從以單機制造為主向全面提供系統裝備和系統服務方向發展。但事實是,整個平板電視產業鏈幾乎是各自為營,上游找不到下游,技術找不到市場,市場反饋往往聚焦在液晶還是等離子的終端產品層面,沒有密集政策的出臺,靠企業的力量無法整合整個產業鏈。目前,國內光是研究高清(包括打著研究高清旗號)的科研院所和機構就有幾十家,這些外掛企業、內托高校的組織自己都不“高清”,怎么能拿出標準和專利讓企業得利?
“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責哪里去了?政策何在?”彩電業這樣發出“紅色”疑問。
作為企業行為,長虹高調宣布了建立等離子生產線項目,但錢呢?能否收回成本?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的合作項目幾經周折。海爾推出的INNOV品牌,還是從營銷的角度作品牌。“中彩聯”的淡出,創維等企業推出更長時間“保修期”恐怕都難以挽救整個行業的危機
在CRT時代,彩電是中國制造業中最值得自豪和驕傲的產業——全球產量最大、市場份額最多、產業鏈最完整。但在今天的平板時代,由于核心技術缺失,產業配套不完整,中國彩電行業陷入了同質化現象泛濫和低價競爭的不利局面,其結果必然是國產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下降,利潤下滑。與此同時,外資家電企業依托大型連鎖家電渠道商,攜品牌、產業整合的優勢,并大幅地調低價格,與國產品牌短兵相接。國產平板電視是否在外資品牌動用價格手段后重蹈手機行業的覆轍呢?
彩電行業已經是個“高危行業”了,除了企業行為、行業聯盟,政府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技術“池”的組織建造,出口退稅以及標準推廣。用“紅色”的政策密集抵抗技術密集可能是最好的出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