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與沃達豐對接全球新興市場
——
這是中興手機和沃達豐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之后的真正實施,這些沒有中興標識的手機,代表中國手機在海外新興市場展開了和諾基亞等手機巨頭的競爭。
中國的成本優勢
來自海外的媒體似乎無法理解為何中國手機如此價格低廉,在他們發給中興通訊的采訪提綱中,甚至會問:“你們在深圳工廠年齡最小的員工多少歲?”
國外很多人無法理解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和諾基亞等巨頭相比,中興手機的優勢不是硬件,而是軟件。”中興通訊手機事業部總經理何士友對《第一財經日報》強調。
中興通訊位于張江開發區碧波路的上海研發中心,兩幢新大樓正在大興土木,這里的員工規模已經有6000人左右。因為新辦公樓還沒有建成,目前很多員工都在附近的辦公樓租用其他的辦公室。
樓里3層都有食堂,員工們仍然要分批用餐。由于人數眾多,醫院和銀行把自己的網點開到了中興的辦公樓里。
中興已經在全球設立了14個研發中心,其中7個在國內,7個在國外。就中興在上海6000人的規模,在中興仍然只是排到第三,深圳和南京要超過這里。
2007年,一個碩士畢業生進入中興通訊月薪為5000~6000元人民幣左右,這對于中國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畢業生來說,屬于“不是最好,但也絕對不差”的選擇。
對于中國通信企業來說,這樣的成本不僅可以使他們迅速積累人才,也可以讓他們以相對較低的成本與國際競爭對手正面搏擊。
突擊主流
在市場表現上,去年中興手機出貨1800萬部,今年第一季度,其出貨已經將近1000萬部。中興通訊2007年第一季度財報中顯示,手機業務增幅為51%,主要是出口大幅增長抵消了國內手機銷售的下滑。
盡管增長勢頭明顯,但是中興手機與國際巨頭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去年全球手機銷量分布是,諾基亞3億部左右,摩托羅拉2億部左右,三星1億部左右,索愛和LG都在5000萬~6000萬部。”何士友認為,“5000萬~6000萬部是一個拐點,中興希望盡快能做到這個數量級。”
海外市場對于中興手機的發展來說尤為重要。去年中興大力拓展海外市場,進入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在中興手機的銷售構成中,海外市場占了70%。
何士友對這個成績并不滿足。“重要的是主流市場和主流運營商。”他反復向記者強調這一點。
對于中國通信企業來說,由于其海外擴展首先從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開始,因此一下子要在主流市場和主流運營商中獲得突破,同樣并非易事。
國內軟肋
中興手機海外銷售占70%的成績,已經高于其中興通訊整體市場海外占比,但這一數據同樣顯示出中興手機國內市場的軟肋。
2006年,由于國內小靈通、CDMA業務下滑,對于中興通訊業績產生了很大影響。而這一年,中興手機在國內市場的品牌建設和渠道建設上,仍然沒有找到突破口。
中興從1998年開始介入手機領域,從通信設備廠商起家的它最早是“工程師做手機”的思路,對于物流和渠道并不熟悉。這種不熟悉直接導致中興手機錯過了2002年左右國產手機大飛躍的年代。那個年代依靠渠道取勝的典型代表是波導、TCL這些品牌。
由于傳統渠道建設不力,2005年左右,中興手機開始逐漸放棄國內手機市場傳統渠道。希望通過與運營商良好的合作關系能夠在運營商定制市場全力以赴。
這一當時看來“果敢”的策略在今日何士友看來,仍然是“向市場交了學費”。
運營商定制渠道并非一帆風順。“中國運營商市場仍然是雙寡頭競爭,而且目前運營商并不介入服務內容,所以運營商定制在中國的比例仍然不是很高,企業還是很難。”
也因此,目前中興手機的渠道分布中,10%~20%是傳統渠道,70%~80%是運營商定制。這一布局顯然并不合理。何士友認為,合理結構應該是60%~70%為傳統渠道,而運營商定制則為30%~40%。
痛定思痛,在哪里跌倒還得在哪里爬起來。今年以來,在國內GSM手機渠道市場上,中興手機開始重新啟用傳統渠道。
中興通訊希望手機業務在整體收入中占到五成,而現在這一比例僅為兩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