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IC產業:要集成也要自主

        IC產業:要集成也要自主

        ——
        作者: 時間:2007-05-11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收藏

        在近日北京召開的2007年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年會上,有關專家指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電路產業(IC業)處于快速增長期,今后幾年產業和市場規模仍將快速擴大,但要實現信息產業部制定的電路“十一五”規劃,應該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同時,國家應鼓勵新一代芯片生產線的建設,而不是上馬大量的舊線、代工線。 

        國內IC產業進入“快車道”  

        在對當前國內電路產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時,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俞忠鈺指出:2006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持續高速發展,規模突破千億元;市場躍居世界首位,進口規模超過千億美元;創新能力取得進展,涌現出一批新的產品和技術;以加入世界半導體理事會為契機,與國際產業界的互利合作不斷發展。 

        俞忠鈺說,整體來講,這幾年全球產業發展速度大約在6%~7%左右,而我國的年均增長速度在30%以上。2006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1006.3億元,增速為43.3%,這樣的速度超過了國際咨詢公司的預測,也超出國內的預測。2000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是186億元,到去年為1006億元,6年增長了5.4倍。在這樣的情況下   
        ,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也不斷增加,從2001年的1.9%上升到去年的6.1%。 

        這幾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可以歸納為“三業同步”,即設計業、制造業、封裝測試業同步發展。特別是設計業這幾年發展很快,2001年時只占整個產業的8%,到去年已上升到18.5%。2006年,設計業取得了50%的增長率,封裝測試業和制造業也有接近40%的增長率。 

        2006年,國內集成電路企業規模也逐步擴大。在488家設計企業中,已經有一批企業銷售額突破1億美元。在制造業里,也首次有了規模過百億元的企業。這標志著國內企業與國際企業的差距在逐漸縮小。 

        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目前,無論從設計還是從制造來看,國內主流芯片水平在0.18微米左右,最高量產水平達到了90納米。 

        從國內市場規模來看,2006年達到4600億元,已超越日本和美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全年共進口集成電路和微電子組件1000億美元,出口200億美元,逆差800億美元。“可以說,集成電路和微電子組件已經成為我國進口量最大的單件產品,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問題。”俞忠鈺說。 

        創新方面,2006年國內企業自我申請專利有了很大的增長,新產品產業化進程也取得較大進展,如大唐微電子等企業的SIM卡、第二代身份證卡芯片、中星微的數字多媒體芯片、海信的高清電視芯片等。 

        要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展望今后幾年,俞忠鈺認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與市場規模仍將快速擴大,但要實現信息產業部制定的集成電路“十一五”規劃,最困難的是核心技術。 

        俞忠鈺說,信息產業部制定的集成電路“十一五”規劃里有幾個目標:到2010年,銷售額要從現在的1000億元增長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8%;技術要到12英寸、90納米~65納米,封裝業進入國際主流水平,在若干領域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加強設計技術和產品研發,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芯片,主流設計水平達到0.13微米~90納米,國內重點整機應用自主知識產權集成電路產品的比例達到30%。“很多目標實行起來是有可能的,最困難的是核心技術,你能不能夠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還有一個是國內重點整機應用的比例能不能達到30%,這是比較難的。” 

        他說:“2006年我們原來預測產業規模是913億元,實際達到了1006億元;我們預計市場規模是4560億元,實際上達到4600億元。按照這樣的發展勢頭,到2010年銷售額達到3000億元,我們覺得是可以實現的。” 

        俞忠鈺認為,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于自主創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IC產業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相當的規模,已經不是起步階段了,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還比較弱。現在產業界突出的問題是產品化、產業化、全球化,首先要解決的是國內產品80%以上依*進口這個問題。 

        在引進生產線方面,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委副主任王建章指出,我國買回了大量8英寸的半導體舊線,此舉需要慎重地考慮。“我們應當積極鼓勵IDM模式(即指一整套芯片業流程,包括設計、制造、封裝乃至成品等諸環節均由同一家企業完成),鼓勵新一代芯片生產線的建設,而不是代工線”。 

        他介紹說:“全世界12英寸生產線的比例在不斷地增加,8英寸生產線的數量在逐步下降,或者說幾乎沒有新的投入。”目前,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全世界大概有30條,臺灣有10條,美國有7條,韓國有3條,日本、歐洲有10條。8英寸的生產線已經從2003年的254條減少到了目前的200條,而在這200條當中,我們國內買回來不少。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2006年我國凈增7條半導體生產線,截至當年已有47條IC芯片制造線。7條線中,除了無錫海力士—ST公司的1條12英寸線和1條8英寸線,其他都是6英寸、5英寸甚至4英寸線。 

        對于打造“中國芯”,俞忠鈺認為必須要面對兩個問題:一方面它關系到國民經濟和國家的安全,因此需要從戰略的角度來考慮;另一方面,IC產業又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型產業,產業發展又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一是要掌握核心技術,二是要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而要掌握核心技術,就必須依*自主創新,國外是不會給我們的。 

        王建章認為,“十一五”期間應該從4個方面來發展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第一,要把設計業仍然當成一個重點來進行發展,也就是說優先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第二,積極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在“十一五”規劃中,要積極鼓勵IDM模式,而不是代工線;要鼓勵新一代芯片生產線的建設,加快90納米及以下的集成電路工藝技術和研發產業化。第三,提高高密度封裝測試的能力。第四,增強關鍵的設備儀器和基礎材料開發能力。 

        “總的來說,我們集成電路的發展,是形成以設計業為龍頭,制造業為核心,設備制造和配套產業為基礎的較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的產業鏈。”王建章說。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强县| 东辽县| 南投市| 红原县| 庆安县| 黔江区| 永德县| 兴仁县| 汉中市| 旅游| 阿拉善右旗| 开江县| 康马县| 宣恩县| 安顺市| 福安市| 大名县| 银川市| 全南县| 颍上县| 吉首市| 杭锦后旗| 仪陇县| 尖扎县| 赤峰市| 中牟县| 贞丰县| 咸阳市| 台东县| 大宁县| 凤山县| 图木舒克市| 甘南县| 旌德县| 苍南县| 曲阜市| 南昌县| 阿拉善左旗| 娱乐| 和田市|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