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華5.23億巨虧 國產平板危機
——
根據廈華4月27日公布的2006年年報:期內其主營業務收入為81.5億元,但虧損卻高達5.23億元。京東方同一天公布的2006年年報顯示,其虧損高達17.22億元。平板產業鏈上、下游的集體虧損,讓業界深刻領教了上游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殘酷。
在廈華年報公布前夕,上任不到三年的廈華電子總經理謝思瑜黯然離開,來自臺灣中華映管的呂鏡松將接任其職務。按照公司副董事長郭則理介紹,2007年廈華將不再追求沒有效益的規模,利潤將成為第一要務。
5.23億元巨虧
今年1月30日廈華電子發布預虧報告時,并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虧損究竟有如此之高。當5.23億元的凈虧損報告躍入人們眼簾時,業界驚呼:平板行業虧損的預言開始真正實現。
當廈華電子2005年憑借平板電視85萬臺的銷量躍居全球前八,并成為廈門市第一家產值突破100億元的企業時,郭則理等高管為廈華向平板電視的成功轉型而歡呼。
然而在引進中華映管作為戰略投資者,并提出建設全球最大平板電視基地的同時,廈華電子的利潤危機也悄然降臨。
2005年廈華電子調整后的凈利潤只有5803萬元,與其70億元的銷售規模相比,利潤率不到1%。進入2006年,這一狀況似乎稍有好轉,前9個月其凈利潤達到5015萬元,但是年終出現了巨大的虧損。
對于這次變化,廈華電子的公告解釋,由于2006年第四季度市場競爭加劇,平板電視激烈降價,顯著影響公司產品盈利水平;同時公司加大老產品庫存處理力度;全面清理對外投資及海外業務,出售和處理其不良資產等等,造成了2006年的虧損。
郭則理告訴本報記者,2006年上半年,國內很多平板電視過于高估了世界杯為歐洲市場平板電視增長帶來的機會,為歐洲市場儲備了大量貨品,結果世界杯前的滯銷給平板電視帶來了巨大的存貨損失,跌價損失在30%以上,這些損失在去年第四季度以清倉的方式處理,結果導致了巨大損失。
此外,廈華此前還投資3600多萬元在鋰電池項目上,以不到2000萬元的價格出售,導致出現了一定虧損。
東方證券分析師陳剛表示,廈華平板電視2006年全球銷售接近150萬臺,帶動銷售收入15%以上的增長,而且平板占其銷售收入73%以上,由于CRT和車載顯示器依然有微薄的利潤,所以廈華平板電視的虧損超過6億元,當然這中間也有中華映管清理廈華歷史虧損的因素。
郭則理表示,隨著中華映管對廈華組織架構調整完畢和新一任廈華高管的上任,片面追求規模的模式將終結。
國產平板危機
除了廈華電子,其他彩電企業平板電視的虧損還藏于水面之下。2006年年報顯示,四川長虹的經營利潤只有4000多萬元,深康佳和海信電器的凈利潤也分別只有1.25億元和1.52億元。據記者獲悉,這三家企業CRT業務的凈利潤都超過3億元,顯然是平板電視拖了后腿。
而在平板電視的上游環節,京東方為避免ST不得不剝離5代線;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的三方整合也進入談判關鍵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上游液晶屏方面不掌握話語權,本土企業面臨的困局還將繼續。去年,本土企業高價購買的液晶屏困存,因跌價不得不大甩賣。而目前他們遇到的則是漲價的難題。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3月開始的液晶面板企業的提價有些不約而同。創維、康佳、海信等彩電企業反饋的信息顯示,3月20日開始,華映率先提出其26英寸、20英寸面板價格將上漲5-10美元,很快友達、奇美等也發出了類似的漲價令。4月初,韓國的面板企業也加入漲價的軍團,提價的面板尺寸也擴張到32英寸。
目前,20英寸、26英寸和32英寸的液晶電視占據了近50%的市場銷量,這也是國內企業最為優勢的尺寸區域。很顯然,這次提價5-10美元意味著國內企業將喪失所有的利潤。
這樣的提價幅度意味著在即將到來的黃金周中,32英寸以下的液晶電視絕對不會再降價,但是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敢擅自提價,因為誰提價就面臨著出局,這樣國產品牌的利潤空間將進一部壓縮。某平板彩電業界人士稱。
然而,在外資廠商占據優勢的40英寸以上領域,大屏幕面板處于跌價狀態。來自Displaysearch的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40英寸以上面板的跌價空間依然有20-30%。這顯然讓本土企業兩頭受困。
陳剛表示,在銷售額上平板電視將在2007超過傳統CRT,如果平板依然不能實現利潤,那么廈華2006年的遭遇,可能成為2007年全部彩電廠家的命運。
4月25日,信息產業部有關人士透露,信息產業部目前正在和財政部及國家發改委進行磋商,以籌措扶持國內平板產業發展的資金,其規??赡苓_到10億美元。
然而對于目前液晶面板的生產線升級競爭,這樣的資金顯然是不足的。目前三星和夏普正在籌備各自的10代線,臺灣友達為此做出跳過8代線直接進入10代線的應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