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RFID產業在探索中前進
日韓政府企業爭相大力投入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省認為,為了保持日本在全球半 導體技術上的優勢地位,日本政府將大力支持電子標簽的應用。為此, 日本政府將為應用電子標簽分配專門的頻率,并組織日本不同行業統 一各自的規格,建立起日本的技術標準,并為日本技術標準將來能成 為國際標準而鋪平路。2004年8月,日本啟動了以開發UHF頻帶IC標 簽為目的的兩年計劃。
日本之所以在RFID領域表現積極,是為了在“無所不在”的潮流 中找回“失去的十年”。在日本政府支持下,企業界、學界緊密配合, 積極開發零件和原材料,并努力實現RFTD標準化。為了推廣和應用電 子標簽,目前日本已成立了“隨時隨地可應用的識別中心(UID)”, 參加這一識別中心的日本電子廠商、信息企業和印刷公司已超過350家。日立、富士通和日本凸版印刷等廠商已開始產和銷售電子標簽,惠普日本也計劃今年5月在日本設立一家RFID實驗室。
而韓國政府自兩三年前就開始把RFID當作產業來給予支持,制定了名為IT 839戰略的新增長產業政策,2004年初,又專門制定了“ USN振興計劃”,積極促進RFID的技術開發、標準化、示范事業、商業模式的開發等。目前,由韓國信息通信部促進的政府公共機構RFID示范事業計劃,已經央政府機構和地方團體和公共機構分階段地引進RFID。
為了進一步普及和推廣RFID,今年韓國信息通信部在技術開發和示范事業等領域共投入314億韓元,預計到2010年將共投入1626億韓元。韓國政府之所以這樣積極促進RFID事業,是因為能夠創出新的價值和效率的RFID技術將是幫助韓國成為世界IT技術領先國家的增長
平臺。
韓國IT企業也正積極投身RFID大潮,去年2月成立的韓國RFID/USN協會的會員單位已經從成立之時包括三星綜合研究所、SK電信等51家發展到今年3月的180多家,他們在流通、制造、通信、醫療、航空等領域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具體應用。
國內標準缺席 亟待應用推動
在國內,雖然標準還在眾望所歸的期待中,但應用也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架勢。2004年3月開始動了全球最大的RFID應用工程———換發第二代身份證,它意味著需要10多億張具有無線射頻識別功能的卡片。同年,香港機場管理局也投資3500萬美元,在其行李處理系統中采用RFID技術。
相對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中國的RFID應用環境存在基礎設施薄弱,企業信息化程度低,市場對RFID技術認知少等特點。而整個產業鏈又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所以中國的RFID技術提供商必須聯合行業用戶,IT信息集成商,相關的政府機構一起探討可行的應用領域與模式,開展試驗性應用,共同做好RFID的行業應用。因此3月RFID全球年會在美國剛剛落幕,4月份在中國就接連舉辦了3場大規模的RFID會議,從而聲勢浩大地拉開了2005年中國RFID應用的序幕。
目前,中國射頻識別的應用已經積累了從低頻、高頻到超高頻各個頻段的成功案例,一些企業和國外公司合作,也已經在2.45GHz的微波級有了一些小范圍的應用。此外,中國還形成了“射頻識別與電子標簽產業聯盟”,這一企業聯盟體旨在關注和跟蹤國內外射頻識別技術的發展、研究射頻識別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提供國內外成熟的射頻識別應用解決方案、推動射頻識別標準的制定。
而對于國內關注的焦點———RFID行業標準的制訂,目前也有了新的進展。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成海表示已完成了相關頻段的實驗室測試,受人關注的RFID標準的最基礎部分———“頻段”在今年年底前可確定下來。無線電管理局頻率規劃處處長李建也于近期發表了對中國RFID的頻率規劃。
然而,由于全球還沒有一個能被各方接受的基于中立的成熟RFID標準,美日等國出于國家利益考慮都想占據主導地位,中日韓三國標準方面的具體合作仍不明朗。而國內RFID應用不夠成熟,用戶多持觀望態度,標準的缺席和高昂的成本兩大瓶頸尚待解決。
針對這種現狀,有關專家指出,在某些領域可以先行采取試點,以點帶面,以應用促標準,以標準帶動更大范圍的應用。對于物流、零售等開放行業,只有等標準定下來之后,整個RFID系統的價格才具有競爭力、技術才具有可擴展性、升級性和通用性。而相對封閉的圖書管理、工業自動化等行業應用,只要實行RFID系統能解決現實當中的問題,能帶來實際的利益即可進行應用,不一定需要等到標準定下來之后才可以進行。當然,標準的盡快出臺,將有利于增強我國整個RFID產業的主動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