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2006年電子信息產業平穩較快發展
2006年是“十一五”時期的開局之年,電子信息產業認真實施“十一五”規劃,針對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和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繼續加強和改善行業管理,推進結構調整,加快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呈現出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的態勢,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2006年預計全年銷售收入4.75萬億元,增長24%。其中軟件業5000億元,增長25%。工業增加值1.1萬億元,增長22%。利稅達2000億元,增長15%。
產業發展速度繼續領先。2006年1-10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4萬億元,同比增長24.8%,產業規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軟件收入達到3000億元,增長23%;工業增加值6500億元,同比增長25.9%,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總量的9.3%。與其他工業行業相比,電子信息制造業保持了領先水平,前10個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比全國工業平均水平高出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主要產品產量繼續增加(見表1)。
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一是利潤增長率高于銷售收入增長率。1-10月,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利潤1087億元,同比增長29.6%,高出收入增速4.8個百分點。二是虧損企業虧損額明顯回落,同比下降了11.2%。三是產銷銜接良好,主要產品產銷率均在97%以上。四是高端產品比重繼續提高,平板電視產量占彩電比重比上年高出5個百分點,筆記本電腦占微型計算機比重高出上年3個百分點。五是企業庫存有所下降,至10月底,全行業銷售庫存比由上半年的7.9%下降為4.6%。
關鍵技術研發明顯進展。2006年,電子信息產業努力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在集成電路、軟件等核心領域,一批國內自主設計開發的CPU和SOC芯片相繼問世,中文Linux操作系統開發成功,并在國內信息化工程建設中逐步推廣應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開發取得較大進展,TD-SCDMA從原始芯片、設備到終端均已成功完成測試,并在青島、保定、廈門、北京四個城市建設了規范試驗網,產業鏈基本形成;自主研發的數字集群系統在國內擴大應用,并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光通信領域成功研發出世界先進水平的40Gb/s SDH系統;萬億次大規模計算機終端產品和機卡分離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成效明顯;下一代網絡技術和產品研發取得重大進展。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整機的轉型升級,拉動了新型元器件的市場需求,前10個月元器件行業的生產、效益增速均超過30%,尤其是集成電路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電信運營商網絡升級,國家加大農村通信投入,拉動了通信設備行業快速發展,前10個月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4.6%和37.4%,高出全行業增速9.8和7.8個百分點。受技術升級的影響,家電行業發展相對緩慢,收入和利潤增速分別為8%、6.1%,與全行業平均水平尚有較大差距。
電子產品出口再攀新高。1-10月,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5200億美元,占全國外貿總額的36.5%。其中出口2886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出口總量2682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7%(去年為35.2%);同比增長37%,高出全國增速10個百分點,對全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進口2314億美元,同比增長33%,高出全國進口增速12個百分點,占全國進口總額的36%。
產業發展環境日益改善。2006年8月,信息產業部為落實國家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召開了全國信息產業科技創新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信息產業自主創新的若干意見》,圍繞電子信息產業的重大工程和核心領域,制定了促進軟件、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發展的措施;積極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標準戰略,制訂了我國應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目錄;對優勢企業研發進行重點扶持,推動建立以大企業為龍頭的多個創新聯盟。
推動出口退稅率調整的工作取得新進展。2006年又有50個稅目的IT產品出口退稅率由13%提高到17%。這樣,出口退稅率達到17%的IT產品稅目已有101個,對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和企業經濟效益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部有關司局正在開展“軟件產業統計分類研究”課題,旨在加強嵌入式軟件產品分類和核算標準研究,促進國家恢復實施相關的產業政策。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一五”規劃中關于污染減排的目標要求,我部已在2006年2月出臺了《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上個月又頒布了與該辦法配套的三個文件,即《電子信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標識要求》和《電子信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方法》,標志著我國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總體上說,2006年產業的經濟運行基本實現了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協調,正在走上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
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深層次問題:產業結構尚不合理,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展緩慢,長期積累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有待解決;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技術依賴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變;多數產品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產業結構有待升級;基礎軟件、核心器件和高端通用芯片等發展相對滯后,對產業發展的瓶頸效應日益突出;“走出去”的政策尚不規范,企業跨國經營遭遇階段性的困難。此外,人民幣升值較快(自去年7月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已升值5%)、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如深圳最低工資標準在近兩年中已提高了33%)、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繼續上漲(2006年上半年同比上漲6.1%)都給電子信息企業的經濟效益帶來較大影響,使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
07年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指標
從產業發展環境來看,明年總體看好。國際市場仍將延續上年的增長勢頭,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總量將保持5%左右的增長;世界范圍的技術融合升級促進產業結構繼續調整優化,并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明顯提高,鄉鎮和農村市場前景看好,北京數字奧運加快步伐,3G牌照發放在即,因此,國內宏觀環境也有利于產業的平穩較快發展。對明年的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目標,我們預測主要指標參見表2和表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