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高校動態 > 高校科技成為我國科技創新基礎研究“主力軍”

        高校科技成為我國科技創新基礎研究“主力軍”

        ——
        作者: 時間:2007-03-05 來源: 收藏

        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捷報頻傳:

          南京大學經歷了近20年的艱苦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由此打破自然科學一等獎連續空缺兩屆的局面;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在連續6年空缺后,2005年花落,中南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雙雙獲獎;今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又摘得技術發明一等獎……

          科技,正在迅速成為我國科技、特別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

          已成為基礎研究主體

          國家三大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從1989年開始頒發。作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基礎科學研究(技術發明來源于應用基礎科學)的最高獎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這些年來多次出現空缺。

          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多次空缺,表明我國基礎研究曾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科技投入不足、實驗設備落后、優秀人才流失、學術環境惡化等問題。圍繞走中國特色的自主道路,努力建設型國家這一主題,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發展已進入重要躍升期。

          據統計,在此次會上公布的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29項中,高校參與獲獎15項,占51.7%,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1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41項,高校參與獲獎25項,占61%;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4項,高校參與獲獎106項,占57.6%,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01項。數據顯示,高校在三大獎的獲獎比例都超過了50%(以上關于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統計均不含國防專用項目)。

          基礎研究的另一成果顯示是科研論文發表的數量。從1998年至2005年,高校教師為第一作者在國際科學界公認的兩個頂級雜志《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共44篇,平均每年5.5篇。2006年1月至11月,高校教師為第一作者在這兩個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已經達到了13篇,高校教師參與發表的論文達到了28篇,是歷年來最高的。

          “十五”期間高校作為第一單位承擔“973”計劃項目89項并擔任首席科學家,占立項總數的57.05%。高校承擔“863”各類項目(包括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專題項目)占總項目數的近40%。2006年舉行的“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的頒獎是高校在2006年取得的標志性成果的集中體現,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鄧子新在“井岡霉素的基因識別與組裝合成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ature》系列雜志之一的《自然生物技術》專欄撰文特別報道,這是我國在重大生物技術成果及潛力方面的首次專題報道。

          高校科學研究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領域原始性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對各國未來能否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高校基礎科學研究突破和新興學科交叉成果不斷催生出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高新技術群體,是提高國家競爭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隨著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和科技支持機制的改革,我國的科技創新工作特別是基礎研究的重擔將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

          瞄準重大需求十年磨一劍

          基礎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受科學家興趣驅動的,目的是探索自然規律,稱為純基礎研究,屬于非功利的。比如達爾文的進化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另一類是有明確應用目標的、功利驅動的基礎研究,稱為應用基礎研究。最近我國一些專家認為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兩類基礎研究都很薄弱。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指出,由目標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是自主創新的源頭,是5到10年后的應用技術,是研究型大學必須承擔的責任,高校要加大對積極承擔國家目標導向科研任務的組織和引導,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科技儲備。

          基礎科學研究的一大特點就是周期長,據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統計,以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平均研究周期為14年。科研尤其是基礎科學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知識積累的過程。

          這次,南京大學獲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制備、性能和應用”做了20年的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而2005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改寫該獎項連續6年空缺歷史的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院士率領的創新團隊,也是瞄準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進行自主創新,經過近20年的拼搏才取得重大突破。

          在此次高校獲獎的項目中,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完成的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一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其技術應用——我國“高溫氣冷堆核電示范工程”已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的重大專項。

          在實驗反應堆的建設過程中,很多研制都經歷了5年、10年甚至更長的建設實踐。清華大學副校長、科研院院長康克軍說,現階段,高校科技評價和管理體系在激勵高校學者跟蹤國際先進科技發展前沿方面作用非常突出,但未能充分重視需要長期科研工作積累才能有重大突破的研究領域,特別是一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項目,這嚴重制約了高校原始創新研究能力的提高。要改進科技評價體系,適當延長科研成果評價的周期,給研究人員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從事周期較長的研究,抵制浮躁的學術風氣。

          整合科研力量矩陣式管理

          與科研院所相比,高校具有學科綜合、人才集中等優勢,但目前這種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發揮,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財政沒有支持高校自主科研的事業經費,高校缺乏對科研的自主調控手段,體制改革難以取得突破,因而形成高校科技工作“五難”:隊伍整合難、資源共享難、籌集經費難、重大成果產生難、科研成果轉化難。

          “高校科研單位的設置比較固定,學科分化較多,院系之間,乃至教研組之間缺乏交流,不利于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培育和發展。這樣在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高校科研力量分散,整合度不高,科研攻關能力差,承擔重大科研項目能力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南京大學科技處處長李軍表示,“能獲獎主要原因在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打破院系分割和行政壁壘,努力促進學科交叉,為教師進行學科交叉研究創造條件。科技創新的突破點往往產生在學科交叉點上。我校這次獲獎的團隊成員擁有不同學科背景,從而準確地、敏銳地把握住了學術發展的前沿和方向,獲得了成功。”

          本次獲得多項獎勵的復旦大學,自2004年開始先后建立起5個以基礎學科為主的科技創新平臺,這些平臺均作為學校科研實體出現,橫向平臺與縱向院系自然構成了復旦科技創新中的矩陣式“特區”。“通過這項建設,逐步改革以院系的縱向結構為主的學校科研體系,打破固有體制機制的束縛,努力形成以縱橫有機結合的‘網狀結構’為特征的新的科研體系,學校的原始性創新能力將會得到更加快速的提高,解決重大的、復雜的科學問題的綜合能力將會獲得進一步的增強。”復旦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殷南根說。

          創新型大學必須要站在國家層面,適應國際科技前沿,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己任,成為知識、技術的源頭和人才庫、思想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李元元認為,創新型大學的運行機制、管理體制,必須是能營造有利于創新精神的發揚、創造能力的迸發和持續提升、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創新效益不斷提高的生態型創新環境。

          只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的能力。正如同濟大學校長萬鋼所說,有了好的政策,高校才能夠聚集起一批獻身科學的人才,充分發揮基礎厚實、交流廣泛的優勢,真正埋頭于基礎研究,積極主動參與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起到推動支撐和引領作用。(本報記者 唐景莉 楊晨光)

         

         



        關鍵詞: 創新 高校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贵港市| 平遥县| 定日县| 大理市| 新兴县| 苗栗县| 兴宁市| 报价| 津市市| 白朗县| 搜索| 四子王旗| 阳新县| 桃源县| 应城市| 长泰县| 惠安县| 上犹县| 杭锦后旗| 大洼县| 乌恰县| 六盘水市| 乃东县| 蓬莱市| 浑源县| 咸阳市| 尤溪县| 汉中市| 惠安县| 苗栗市| 新建县| 礼泉县| 朔州市| 阳东县| 琼结县| 庆安县| 平阴县| 金阳县| 温泉县|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