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下工業4.0與中國新工業之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德國以實體制造業為主導的經濟一枝獨秀,引發了人們對制造業地位和價值的重新思考,也為持續向服務業和虛擬經濟轉型的經濟體帶來了很多啟發。2014年,德國率先提出了國家工業4.0戰略,繼而引發了美國制造業智能制造聯盟和中國智能制造2025的積極響應。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掀起了一波熱潮讓很多制造型企業陷入困惑和迷茫。它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戰略地位是否發生了變化?德國的隱性冠軍是否還有存在價值?德國工業4.0與中國智能制造2025會有哪些不同?
帶著這些困惑,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繼成功舉辦美國硅谷和以色列創新創業海外學習項目后,再次為中關村企業家定制打造這期高端德國學習項目,項目旨在幫助學員全面理解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及具體實施政策,并有機會前往德國實地學習先進制造經驗,了解德國工業發展環境。學習內容包括: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德國未來工業制造課程,企業參訪,以及參加紐倫堡電氣自動化系統及元器件展。項目學員主要由中關村企業家組成,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包括機械制造行業,生物科技行業,互聯網技術行業及投資行業,其中約一半人多次參與我們組織的海外學習項目。學員希望通過此行,對上述問題和困惑尋求答案。

工業4.0為什么發生在德國?
通過上課,參觀奔馳、博世、Festo、SAP、奧迪等企業,我們通過眼見為實的直接體驗,深刻認識到德國作為全球信息化強國,走的是一條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德國工業4.0是一個演化的、漸進式創新過程,它不是革命。
在德國的制造企業中,工業4.0的概念實際上是在物料管理系統、ERP系統、裝配和包裝系統及物流系統基礎上逐漸、集成整合和優化基礎上,通過數據一致性、數據集成、數字建模與仿真、車間控制、生產自動化與控制、規劃與預測等信息化應用漸進式發展而來。這種連接將促進端到端的信息流動和信息分享,加速對客戶需求的交付速度,增強滿足大規模定制的要求和生產的柔性化能力,降低供應鏈的協同成本,從而增強產業體系、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德國信息化戰略的核心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啟動在1997年,從建設網絡工廠開始(工廠有IP地址),到2001年E-工業服務(在規定時間遠程對設備進行維護);2009年的自組織生產(對設備狀態進行監控,由機器決定何時對設備進行服務);到2014年的工業4.0(從管理者駕駛艙、產品的虛擬設計、虛擬生產、并行混合工程,從設計、模塊到車間的整體云控制平臺建設),德國工業信息化經過近30年的努力和持續的漸進式創新,建立了一套不斷完善的工業互聯網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原理是連接,即將人-物-服務和流程不同要素進行關聯協同,使得這些要素之間具有讀寫、信息處理、數據交換、決策優化的能力。是其工業體系從信息化、數據化、自動化到智能化發展歷程的延續和漸進式創新的升級,通過上述要素的連接,持續推動管理和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將分布式的制造企業和客戶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組合,增強要素之間整體協同的能力,降低企業分散式布局、客戶大規模定制和快速交付所帶來的管理復雜性。
對于像西門子、Festo,歐寶,博世這樣的世界級企業來說,工業4.0將進一步增強德國制造業靈活性、透明度、柔性生產和快速響應能力,確保其對國際市場的出口能力和競爭力,這是在全球范圍內,德國制造業最重要的比較優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