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效應”難再現,手機芯片領域已難尋新人崛起的機會
一、背景引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446.htm1、小米芯的腳步聲正愈加清晰
近期媒體爆出小米在浦東有數百人的芯片研發團隊,與聯芯聯合研發,定位中低端,預計2016年將在紅米上商用。其實不足為奇,早在2014年11月小米旗下松果科技就獲得了聯芯科技開發和持有的SDR1860平臺技術。
2、中興發布“中興OS+迅龍芯”
中興在天機發布會發布了“中興OS+迅龍芯”的戰略,據悉LTE-A 芯片將發布。這應該算是2代了,到目前為止迅龍芯尚未應用在中興手機上。其實,早在2014年Q1,迅龍1代7510四模LTE芯片已經應用在MIFI等數據終端上。
3、紫光、聯發科隔空話并購
在被業界稱為“有一種收購叫紫光”后,紫光再次發聲希望促成旗下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并,引起業內熱議。短期內也許很難成為現實,但收購確實是芯片業今年的關鍵詞。
4、華為麒麟950發布,主題“跨越”
從2015年春季芯片溝通會的“成長”,到秋季芯片溝通會的“跨越”,過去的一年是海思芯片真正成為華為手機差異化利劍的一年,被有的廠商戲稱“有一種芯片是別人家的芯”。

二、供應鏈資源的搶奪是手機廠商向上滲透的驅動力,“自有XX”創新是媒體的寵物,而比較效應下容易引發羊群效應
我們看到蘋果對供應鏈幾近變態的苛刻要求與資源獨占,供應商依然趨之若鶩,量的誘惑與合作過程中自我質的提升無人可及。所以,幾乎每一項新技術應用的背后,都是技術實力的比拼與供應鏈資源的搶奪,比如指紋識別、比如全金屬設計。幾乎所有的廠商都想爭奪高通驍龍800系列芯片首發,屏幕、攝像頭無不如此,而芯片環節則在搶代工制造工藝,于是臺積電成為香餑餑。產業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只要有可能成為瓶頸,就是核心競爭力。
其實一直以來,媒體都有一種“自有XX”的創新情結,國貨當自強,國產廠商在芯片、操作系統等終端產業鏈制高點領域的任何突破或卡位,都會引發追捧與超預期關注,對其產品也會注入更多的民族情懷。
在比較效應下,有人會問,華為有海思了,小米芯在哪里,還不抓緊嗎?同城的中興呢,咋還不迎頭趕上?這是一種比較效應下引發的羊群效應!其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