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等風來?云計算或成下一個風口
在和一位創業者交流時,他說現在創業者想從市場脫穎而出太難了,且不論創業本身的不易,更多時候是想做的事情都被BAT廣撒網覆蓋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0653.htm現實也正是如此,包括影業、在線音樂、車聯網等領域,BAT都已涉足。如今,伴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云化的IT系統成為企業發展方向的又一新標識,面對如此巨大的前景市場,BAT自然也紛紛下重注搶先布局。
除此之外,以華為為代表的傳統通訊企業,也一舉殺進云服務市場。再加上如雨后春筍般成長的中小云服務商,國內云計算市場已然呈現大爆炸的趨勢。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此起彼伏,他們各自有著怎樣的籌碼和打法?國內云計算市場面臨哪些挑戰和困擾?
云計算大勢所趨,BAT燒錢圈地
今年三月,阿里云聯合30家風投發布“創客+” 計劃,聯合百億資金,提供從開發組件、分發推廣、辦公場地、前后期投資到云服務資源的系列創業扶持。7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向阿里云戰略增資60億元,用于國際業務發展、DT生態建設等方面。不過,阿里巴巴CEO張勇表示,60億投入只是開始…

一年之前才推出的百度開放云,在今年9月初,宣布擁抱中國“3600行”計劃,加入沸沸揚揚的公有云市場競爭,并且把人工智能與云計算的結合上升到一個新層面。百度云的野心也可見一斑,欲聯合電信云、金山云、華為企業云、青云等國內主流云平臺以及亞馬遜中國,在安全領域共建云安全生態。

而最早從社交、游戲、開放平臺等業務中孵化的騰訊云,今年6月16日聯合多家創投機構發布了“云+眾創”計劃,宣布將提供1億元的扶持資金,加碼對創業者的扶持。

緊接著,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宣布,明年將投入20億元現金,用于騰訊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未來5年預計將投入超過100億元,同時發布“云+未來”生態規劃。
BAT如此大手筆,除了云計算是一大趨勢,也是依賴各自龐大的規模優勢,潛移默化的在使用著互聯網用戶的授權數據,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支撐底層基礎設施和技術的投入,BAT本身就是自家云計算最大的用戶,加上公共云靠的就是規模效應取勝。尤其對于騰訊來說,用戶和社群層面的優勢是其他兩家所無法企及的。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海外和本土兩種不同的思路:國外微軟、IBW、AWS的部署側重企業層,BAT更偏重于用戶層面,云計算市場也必然會成為它們下一個相遇的戰場。而BAT在云計算領域的競爭態度,我們可以總結為:
一邊砸錢修煉自己,一邊跑馬圈地!你若打我,立馬帶上一批用戶和創業者削你。
那么問題來了,砸錢的功效有多大?
阿里云在BAT中是增速最為明顯,也顯得頗為激進。今年8月12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1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阿里云第二季度收入4.85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06%,成為阿里巴巴收入增速最快業務。對比國際云計算巨頭,亞馬遜最新一季財報顯示,云計算服務AWS收入增長81%,這也讓阿里云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云服務商。
除此之外,阿里云陸續在北京、杭州、青島、香港、深圳和美國硅谷、新加坡開設了7個數據中心。騰訊云在啟動“云+計劃”后,也已經幫助近300家初創公司上云,為廣州、深圳、上海等二十多個省市政府提供云服務,截止目前也已經建設了5個數據中心,超過400個數據中心結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