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浙大教授談創業教育
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 ,《意見》引導和鼓勵高校統籌資源、引導和鼓勵創業導師提供創業輔導,支持大學生創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6058.htm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如何通過在校學習獲得?創新創業教育究竟是面對有創業意向者還是應該全校普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如何來考評?近日,137所國內高校和50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共同組成的“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在清華大學正式啟動,討論創新創業教育怎么搞。
北京大學:創新創業不能搞“命題作文”
國際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主席、北京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教授張海霞認為,掌握高新技術科研能力的高校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差是轉變為職業人的屏障,而穿破這道屏障的鑰匙就是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張海霞教授表示,在高新技術領域,一方面學生表示需要“核高新”專業的企業少,就業難;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認為“說的多過做的,動手能力遠遠差于理論考試能力”是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位參加張海霞發起的創新創業大賽的獲獎“學霸”學生的來信中表示,他從小通過各類考試競賽拿過很多獎項,這次非考試類獲獎讓他感到尤其激動,因為他體驗到了把“點子”通過實踐變為現實的可貴和快樂。這讓張海霞意識學校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制約:一是有太多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固化學生思維;二是有太多的命題作文式的競賽,沒有給學生真正自由發揮創意的空間。
因此,張海霞組織的創新創業大賽尤其重視不給學生設定任何命題與局限,并無償提供給參賽選手設備與資金,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去做自己真正想做、能做的創新,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實現自己的想法。
清華大學: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
清華大學高建教授表示,中國創造環境中創業教育環境是最弱的,中國創業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在大學以下,而美國主要是在大學以上,中國的創業教育需要更為細致。
高校創業教育的的趨勢有三個:基礎化,生態化,市場化,高建教授重點闡述了高校創業教育基礎化的部分。他認為,中國容易把創新理解得特別寬,創業理解得特別窄,而從國際認識來說,創業的覆蓋面更寬,創新是創業的核心關鍵方面。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以伯克利大學為例,創業教育已經被納入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對創業的學習是個人的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是完全可以通過系統化的學習和訓練習得的。
目前的創業教育,容易停留在產品開發、團隊建設、融資等技術層面,但通過觀察優秀的企業家可以發現,創業通常是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應該從基礎層面進行教育支撐。
清華大學在創業課程的設置上就注重了基礎化的問題,把創業需要具備的基礎能力進行分類,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學習。在清華大學學堂在線“中國創業學堂”頻道中,會在思維、技能、職能、領域類推20多門課程,為學生們在自身的能力培養上提供系統、基礎的訓練。
浙江大學:創業班實行“末位淘汰”制
浙江大學魏江教授通過數據顯示出中美年輕人創業在的差距:美國年輕人主要是在互聯網、生物制藥、新能源、媒體和餐飲領域發揮自己的創意,他們擅長從技術、產品、服務創新入手,來創造和打破行業固有的格局;而在中國,互聯網成為創業者扎堆的地方,主要是從應用著手,尋找傳統產業內部的網絡平臺的新應用。
因此,魏江教授認為,把“創新”與“創業”混為一談是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普遍面臨的問題,“創業”有余而“創新”不足。浙江大學在創辦“創業班”時堅持“工科+創新+創業”的模式,面對全校招收非管理、經濟類的工科學生,重點培育科技創新驅動型創業。
其次,魏江教授發現,很多學生創業是為參加創業比賽獲得獎項,目的是在“保研”等升學路徑中獲得籌碼。因此,浙江大學“創業班”設定淘汰流動的機制,而是否會被淘汰的標準并非是否獲得“獎項”,而是能否取得投資,有效提高“創業班”的創業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