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業:回流本土,追隨德國工業4.0
德國和美國相繼引領全球制造業第三次革命進程,作為積極跟隨者的日本,近期也有了動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5923.htm日前,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了《2015年版制造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聲稱,倘若錯過德國和美國引領的“制造業務模式”的變革,“日本的制造業難保不會喪失競爭力”。因此,日本制造業要積極發揮IT的作用,建議轉型為利用大數據的“下一代”制造業。
日本《2015年版制造白皮書》強調IT作用
據日本媒體報道,白皮書有感于德國的工業4.0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極可能帶來全球制造業的巨變,對“日本可能落后”顯示出強烈危機感。
從白皮書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日本制造業的現狀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與德美的動態相比,日本雖然在工廠的省人力化、節能化等改善生產效率方面有些長處,但不少企業都對進一步發展數字化持消極態度,尤其是對物聯網的關鍵——軟件技術和IT人才的培養。日本人擔心,德國工業4.0體系一旦建立,德國工業包括汽車工業會實現壓倒性的高效率和供應鏈的整體優化,德國廠商的競爭力將相對日本上升。
二是日本制造業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充分,比如工廠使用的制造設備的通信標準繁多,許多標準并存,沒有得到統一,需要跨越企業和行業壁壘,強化“橫向合作”。
三是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軟件使用不夠,例如對PLM工具的使用。
所以,除了相繼推出大力發展機器人、新能源汽車、3D打印等的政策之外,今年的白皮書中日本特別強調了發揮IT的作用。
另外,白皮書認為,日企赴海外發展今后仍將持續,但指出新技術研發基地仍有留在日本國內的傾向。白皮書還將企業的職業培訓、面向年輕人的技能傳承、理工科人才培養等視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業界認為,此次白皮書的發布,將促進日本制造業再次重振發展。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張玉來表示,在制造業不斷轉型的智能化時代,日本無疑是技術的“領跑者”,日本制造業的發展受到環境發展的限制,不得不向外擴大市場。白皮書將進一步加強制造業的發展,再次轉型到新的發展方向。
不過,賽迪智庫規劃研究所所長喬標指出,和《中國制造2025》這一指導未來10年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不同,白皮書實際上是日本官方發布的年度報告,發表對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和日本制造業發展情況的理解、認知和思考,它不是戰略規劃,所起到的作用也有限。
日本制造業轉型極可能追隨德國
事實上,日本的制造業并不像其強調的那么困境重重。GFK中國總經理周群告訴記者,日本文化里的危機意識與生俱來,并不能百分百映射其真實現狀。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也表示,判斷日本制造業的困境還為時尚早。
龔曉峰向記者透露,日本的產業競爭力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2012~2013年世界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表明,日本以0.5409的工業競爭力指數排第一,德國和美國分別排第二和第三。日本制造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制造、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其中半導體制造設備、機床、數碼相機等出口占35.2%、28.1%和20.1%。
但是,龔曉峰也指出,在電子信息領域,日本企業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前10名市值最高的IT公司看不到日本企業的身影,在互聯網企業中也沒有家喻戶曉的日本公司。
IT、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確實是日本制造業逐漸消退的部分。周群表示,在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面臨究竟是重點發展工業制造還是重點發展IT的重大抉擇,當時日本選擇了前者。30、40年過去,日本已經錯過了當時一波IT發展周期,對其現在的國際地位影響很大。現在世界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周期,所以日本又面臨一次抉擇。這在其將IT、物聯網、大數據在制造業中的作用寫進白皮書一點可以看出來。
一直以來日本的經濟文化在追隨美國,這次的工業革命,日本是否仍會追尋美國?周群認為,并不盡然。日本制造業多年的發展基礎和文化傳承,使得不太可能走美國的創新路,將更可能向德國的工業模式靠近。白皮書強調使用物聯網、大數據,是作為應用手段,將日本的工業技術、產品發揮到極致,而不是說將大數據、物聯網作為產業發展重點,想在這些領域占據主導。“日本制造業的問題并沒有嚴重到需要補強互聯網因素的地步。”他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