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電:離真正的智慧生活還有距離
再以近來大熱的空氣凈化器為例,頻繁的霧霾天氣使得空凈類產品成為市場的香餑餑,生產企業自然而然也想讓空氣凈化器“智能一把”,但比起遠程操控、互聯網這些高大上的功能,空凈用戶更迫切需要的是穩定的凈化效果、良好的使用體驗、完善的售后服務。此前美的空氣凈化器曾推出30天免費試用,在市場中引起不小反響,可見對于這樣的新生事物,首要任務是教育市場、培育消費者的認知,在消費者還沒弄清楚濾網是怎么回事的時候,就急于為產品“鍍金”,顯然有點本末倒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3925.htm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智能家電都喜歡標榜年輕化,這一點本無可厚非,年輕人熱衷于新鮮事物,包括現在的80、90后,都是家電消費的主力軍。但“年輕化”并不意味著“復雜化”,很多不必要的功能無形中增加了產品的成本,導致操作更繁瑣,同時還加大了保養、維護、維修等方面的難度。
這里筆者甚至可以大膽建議,衡量家電是否足夠“智能”,不妨讓中老年人做評測,如果能讓他們輕松上手,用起來省力、省事、省心,那才無愧于智能的頭銜。
遠程遙控也好,互聯網、物聯網也罷,都僅僅是智能家電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一味地制造噱頭、引人眼球,終歸難成氣候,在這方面,家電企業還需為智能家電做好“簡”法,在制造概念、抬高股價之余,多一些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市場化的產品。
展望:勿忘初衷 方得始終
2014年被譽為智能家居元年,2015年更被作為智能家電開花結果的收獲之年。業界預測,到2020年,我國智能家電的整體產值將突破萬億元,其中智能硬件的產值就達6000億元,廣闊的前景也吸引了眾多家電廠商和互聯網企業紛紛前來“淘金”。
盡管智能家電市場“蛋糕”巨大,但絕非人人都能賺得盆滿缽滿,只有建立在品質的前提下,同時摒棄華而不實的噱頭,才有可能打造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暢銷家電產品。
美的方洪波曾感慨:智能化不能掩蓋中國家電業的硬傷。這其實也道出了中國家電業的心聲。在此起彼伏的智能化浪潮之上,企業若要順水行舟,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產品質量,這里既包括產品質量,也包括服務質量;其次是規范標準、協同發展;然后才是個性化、差異化的創新。
當前,在加快研發、推廣智能家電的同時,中國家電企業的緊要任務就是"修煉內功",包括產品質量提升、核心技術突破、產業結構調整、服務體系完善等等。其中,質量是品牌的第一招牌,此前“中國游客搶購日本馬桶蓋”一事就是最好的例證,國內市場不乏旺盛的需求和購買力,國內家電企業也不乏尖端技術與高端產品,但消費者仍然不遠萬里海外“淘寶”,歸根結底就是對日本家電品質有一種常年積累下來的信賴,或許這樣對比會刺痛一些人的民族自尊心,但不可否認,拋開感情因素,很多消費者都會傾向于“日本家電比中國的質量好”這一結論。
這其實也給中國家電企業敲響了警鐘,沒有過硬的品質,所謂智能家電、智慧家居到頭來很可能成為無人喝彩的獨角戲。與此同時,如何盡快落實智能家電的跨界互聯,如何制定與之相關的配套服務,都是擺在企業面前亟待思考的問題。
智能家電由“單品”到“平臺化”的理念轉變可謂一次重大飛躍,但無論是從“硬件”的品質、技術上來看,還是“軟件”的協同性和內容上考慮,離真正的智慧生活還有一定距離。整體來看,智能家電只是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價格戰與概念炒作只能作用一時,唯有"內功"修煉才是持久前行的動力所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