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臂求生:索尼為何全面砍掉消費電子業務?
從現在的狀況來看賣祖屋,裁員15%,出售曾經風光一時的PC業務,停止中國市場的手機研發的索尼決定守住自己最后的幾個能生蛋的母雞。但是按照索尼現在的狀況能撐多久就要看索尼還有多少信仰可以消費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0183.htm美國科技博客The Verge發文稱,索尼已逐漸不再是一家消費電子公司。
作為日系企業來說,很多的電子元器件的質量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索尼的工業技術能力仍舊有著不俗的實力,索尼作為光學影像領域的領導者自然能夠接到像蘋果這樣的國際大廠的訂單。做元器件雖然不虧本,能保持盈利的正增長,但它的盈利模式肯定無法和手機、電視等終端產品相提并論。三星已經在Galaxy S5中改用了自主芯片。如果蘋果也決定改用其他廠商的圖像傳感器,甚至自行開發這類元件,那么索尼的這一業務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而從索尼現在最賺錢的PlayStation部門。到目前為止,該部門仍在憑借PS4參與游戲主機市場的競爭,但仍未確定明確的移動戰略。PlayStation Mobile沒有引起外界重視,而PS Vita則是一次失敗。從兩大游戲主機入華來看,XBOX One和PS 4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游戲內容的問題。微軟為了能夠解決內容問題變成了電視盒子,而索尼的“本土化選拔”策略雖然機智,但卻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國內游戲產業的不成熟的狀態,主機游戲的門檻較高,生態環境不夠理想。
最后來說索尼影業,影視投資能否盈利具有較大的風險,能否給索尼帶來長期穩定的盈利還是個未知數。雖然國內電影市場這兩年情況一片大好,但北美電視市場情況不容樂觀。2014年,背面電影市場出現萎縮,這對以北美為大本營的索尼影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索尼除了影視之外的音樂收入相對于影視來說號召力更大一點。在軟件方面,索尼有自己的音樂版權庫,并且建立的自己的HI-Res音頻市場,并借助自己多年的音頻播放器(Walkman)和耳機產品的積累,繼續推出高端的音頻產品,在音頻發燒友中得到了不錯的反應,但是高高在上價格又讓索尼顯得有些不接地氣,其市場規模有限。
索尼的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在“吃老本”的前提下盡量的將體量縮減到“老本”還養的起的程度。和索尼同時代的松下、東芝、日立等企業都已經開始在傳統領域縮減投入,并逐步的在商用領域和新興科技市場投入資本。“等離子之父”頭銜的東芝,已經從電子產品轉向了基礎設施;日立,經歷了停產PC、賣掉硬盤業務、停產電視等一系列逐步放棄消費電子業務之后,開始集中精力聚焦在云計算、智能城市以及工程機械業務上。
在急速變化的產業環境下,曾經以創新聞名的索尼并沒有很好的跟上時代的變化。現在的一系列措施更多在于“止損”,索尼已經經過幾輪的瘦身了,賣了祖屋、賣了曾經輝煌一時的PC、拆分了業務。索尼能否重新崛起,似乎就要看索尼還有多少老本能夠讓他撐到轉型成功的那一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