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IT經濟泡沫的反思(中)
市場經濟周期性的必然結果
在本輪IT經濟泡沫破滅以前,有人根據當時的某些數據,預測美國經濟已進入具有“三高兩低”特征的“新經濟”時代,當時就有人提出疑義。當IT經濟泡沫破滅,樂觀預測被實踐否定以后,人們才清醒地認識到IT變革與經濟規律的關系。
以IT為代表的科技變革,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以新的技術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人們新的物質文化需求,開拓了新的市場,創造了新的財富。這一系統“新”,與正在成為過去的工業化時代相應的“舊”之間,無疑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有些還有著質的差別。但是,IT變革是在市場經濟的范疇內發生的,由IT變革推動的新經濟形態仍然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因此,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仍然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供需矛盾的循環必然形成經濟的周期性。IT產業作為新經濟形態的朝陽產業,雖然在經濟上升階段能推動擴張期延長,在經濟下滑階段卻又加劇了經濟震蕩的幅度,但經濟的周期性不可能改變。
在市場經濟機制下,新技術變革經歷的過程仍然是:技術擴散、市場擴張—產業成長、效益上升—投資過剩、供給過剩—價格下跌、效益下降—市場調整、企業整合—新需求出現、新技術發現。這是一條有高峰有低谷,螺旋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人們無法逃避,只能適應:逃避者面臨風險、遭遇失?。贿m應者抓住機遇、取得成功。
不論細節,從宏觀上講,應該說市場經濟固有的周期性才是本次IT經濟泡沫掀起和破滅的主因??床磺暹@個主因,存在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正是我們應該吸取的重要教訓。
股市投機人為炒作的放大效應
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本市場的主體,股票市場最明顯最突出地呈現出市場經濟的特征。從長期和本質上看,經濟是股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股市為經濟服務并反映經濟的實際狀況。但是,由于股市與經濟不對稱性的客觀存在,股市的即期表現與企業實體的經濟狀況可能不同步、不成比例,甚至出現“股經背離”的狀況。本輪IT經濟泡沫的情況正是如此。
如前所述,IT變革推動的實體經濟本身就具有波動性。但是,實體經濟波動的幅度遠小于股市波動的幅度??梢哉f,股市敏感到經濟變化的信號,將其強力放大,然后以更大的能量反饋回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成長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性可控性。股市漲落則更多地反映對上市企業收益的未來預期,而且,這種預期具有“自我維持”的主觀性質。
正是股市對經濟的敏感、放大和反饋功能,為投機性人為炒作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股市上只要有好題材,就會有人炒,而且有人信。IT高科技特別是網絡的概念很新穎、沒有可比性,正是投機者炒作的最好題材。于是有人鼓吹“網絡經濟3年等于工業經濟70年”,有人甚至說“互聯網顛覆了一切經濟規律”。在風險投資搶先注入的帶動下,國內外資本在短期內涌入贏利模式尚不清楚的互聯網領域,同時帶動其它IT企業的股價也急劇上漲。投機炒作使越來越多的人因上漲預期而入市搶購,而搶購又使股價進一步上漲并再次增強上漲預期。于是就形成了股價飚升的“大牛市”。
但是,資本追求增值的本性不可改變,過度膨脹的股市泡沫不可能長期維持。當互聯網企業連續虧損的事實一旦形成強烈利空預期,離譜股價止升回跌,立即就會出現下行的反饋振蕩,導致股市“崩盤”。
“崩盤”以后股價下跌的速度和幅度同樣放大了實體經濟衰退的程度。直至在股市風暴中存活下來的網站公司扭虧為贏,其它IT企業的經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高科技股市才再度活躍起來,多數IT企業恢復到泡沫膨脹前的股值水平。
這一段大喜大悲的股市風潮,的確是經濟規律對股市投資者的考驗、獎懲與教育。
市場需求判斷失誤的嚴重后果
IT經濟泡沫集中在股市,但又不僅限于股市。在股市泡沫破滅以前,實體經濟本身已經積累了大量矛盾,其突出表現是投入超前,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經濟效益下滑。
從IT產業本身來反省,本輪IT經濟泡沫的泛濫,與業內企業股東、職業經理人和技術精英對IT市場需求過于樂觀的判斷,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做的決策有直接的關系。應該肯定,IT變革的發生,本身就是市場需求推動的結果。IT變革的產物,包括各種IT新產品和新服務,不僅有市場而且這一市場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問題出在對這一市場的現實規?!雌谫徺I力的判斷上?,F在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對現實購買力的分析上,當初引入了太多一廂情愿的成分。
一個一廂情愿是以為重要的東西一開始就會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ヂ摼W確實重要,其最終市場規??隙ê艽?。但它也必需一個成長發育的過程。消費者(包括個人和團體)在其消費總能力尚未大幅提高的情況下,不可能嚴重犧牲別的消費而在網上去花很多錢,反過來卻希望享受更多的免費服務。我們的投資者和經營者正好忽略了這一點。在IT經濟泡沫膨脹時期,對互聯網通信量增長的預測是每100天翻一番。實際上,即使在高速成長前期也只能達到每年翻一番,后期的增長速度還要下降,2002年全球互聯網容量的增長不到40%。市場需求的這種客觀現實,注定了非理性市場決策必然會遭遇到的困難。
另一個一廂情愿是技術高的產品和服務一上市就會顧客盈門,增收賺錢。這方面失誤也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是摩托羅拉的“銥星”全球移動通信系統。該技術的先進性是舉世公認的,但衛星上天后,因通信價格過高,沒有足夠的客戶支撐,幾十億美元的投入只得 “隕落” 太空。還有第三代移動通信(3G)技術,它無疑能為用戶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但到底有多少消費者準備馬上花更多的錢使用3G手機,建立3G系統的巨額投入能否取得合理回報,無疑是一個必須認真論證的大問題。遺憾的是,不少IT企業在這個問題上犯了一廂情愿的錯誤。最不幸的是歐洲電信運營商,它們在3G牌照奪標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投資過剩資產閑置的繁重負擔
IT經濟泡沫膨脹時期,在市場誤判下進行過剩投資,是導致企業資產閑置、債務沉重、效益陡降的導火線。
一個典型是網絡建設。據統計,1999年美國投向網絡的資金即達1000多億美元,超過以往15年的總和。1998年到2001年期間,埋設在地下的光纜數量增加了五倍。當互聯網泡沫破滅時,美國地下已延綿鋪設光纜約3900萬英里。再加上技術進步提高了每根光纜的傳輸能力。美國光纜網絡的總傳輸能力在短短幾年間增加了數十倍。與此相比,在此期間的實際需求只增加了三倍。網絡空置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在巨大投入形成的繁重債務負擔和成本負擔的壓迫下,AT&T等原來業績良好的企業出現虧損甚至巨額虧損,環球電訊等原本能夠正常經營的企業,無力償債,運轉不靈,只得破產垮臺。更為糟糕的是,破產公司的通信容量并沒有消失,新運營商(或接受破產保護的原運營商)在免除了網絡建設的大部分債務的情況下,以較前更低的成本運營。這就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容量價格再度下跌,導致其它已陷困境的運營商更加困難,有的不得不也加入破產的行列。
過剩投資的另一個典型是半導體產業。上世紀末期,由于電子設備生產高速增長帶動半導體市場大幅增長,各半導體廠商爭相投入巨資,建設新一代芯片生產線(先是競相建設每條約需10億美元的8英寸生產線,后來又搶先建設每條約需20-30億美元的12英寸生產線)。但是,IT經濟泡沫的破滅使半導體市場發生了急轉彎。在2000年銷售額攀登頂峰以后,2001年市場急劇萎縮,2002年仍繼續在谷底徘徊。整個行業因投資過剩、資產閑置陷入半導體產業化以來范圍最廣、程度最深的困境之中。
過度膨脹盲目擴張的沉重包袱
IT經濟泡沫膨脹時期,新企業大量涌現、老企業急速擴張是每天都要發生的事情。而這種企業的盲目擴張,也是導致IT經濟泡沫破滅的原因之一。
本輪IT企業的急劇膨脹,與對“鎖定理論”的片面理解直接有關?!版i定理論”的基礎是“網絡效應”,說的是一個產品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大。因此,一個公司只要搶先進入了市場,占領很大的市場份額,就會擁有后進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
在網絡經濟風起云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各種名目的網站(.COM)公司一哄而上,就是為了搶占網絡市場的制高點,鎖定用戶和市場。這種失去理性的擴張,造成的只是難以為繼的表面繁榮。網絡企業數量上的盲目擴張很快就嘗到了惡果,.COM整體陷入困境,網站企業大批破產消亡。
在網站建設虛假繁榮的刺激下,IT運營業、軟件業、制造業(包括網絡系統、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光纖光纜等行業)也按捺不住,大肆擴張。一方面是小企業(主要是軟件企業)大批誕生,更突出的是大企業急于擴大規模。1998年,可稱為全球企業兼并年,僅在美國,這一年的企業兼并就有2752起,交易金額高達2368億美元。幾個老牌巨型電信企業都提出了囊括話音、數據、有線電視,進行多元化信息經營的發展戰略。AT&T通過收購兼并,迅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能提供“三網合一”業務的“信息企業” 。但是,這種拼盤式的急劇擴張,不僅沒有給企業帶來效益,反而給企業造成無法承受的巨大負擔。AT&T在收購上損失1000多億美元,股票價格一再下跌,連原來意義上的AT&T也已名存實亡。朗訊公司為了鎖定自己在IT產業的龍頭地位,進行了狂熱的并購活動,在1996—2000年間,先后花費330億美元,收購了28家公司,雖然曾帶來股價急升的短暫風光,但嚴重的“消化道堵塞”,幾乎把這個IT高科技企業引上絕路。最終不得不“解體消腫”,其規模和在業界的影響與盲目擴張前已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實例還多,確實為業界敲響了警鐘。
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在本輪IT經濟泡沫的漲落中,還有一些看似偶然的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個因素是上世紀末的電腦“千年蟲”問題。前面已經提到,在2000年到來之前,很多企業和機關、團體擔心電腦“千年蟲”搗亂,集中大量地更新信息設備和器材,形成短期市場高潮,給人以IT市場極其興旺的假象。2000年后換機用戶大量減少,市場必然嚴重下挫。電腦“千年蟲”問題還影響到美國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為了防范電腦“千年蟲”,聯邦儲備銀行從1998年開始,通過買賣政府債券的方式,急劇擴張了美國的貨幣量。而美國貨幣量的增加,正是推動股價暴漲、尤其是IT股泡沫膨脹的內在動力。結果,“千年蟲”危機沒有發生,急劇膨脹的貨幣量卻使美國走近通貨膨脹的邊緣。聯邦儲備銀行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收縮貨幣量,于是引導美國股市暴跌,IT股首當其沖。所以,無論從市場需求的角度還是從宏觀調控的角度來看,電腦“千年蟲”問題都是引發IT經濟泡沫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關系IT經濟泡沫走勢的偶然因素是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事件?!?.11”事件的發生,對IT經濟泡沫破滅后正在下滑的美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因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擔憂,既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也壓抑了國民的消費水平。“9.11”事件使美國股市乃至世界其它股票市場遭到重創。據估計,“9.11”事件對美國2001—2003年間的經濟造成高達6400億美元的損失。偶然因素的作用,加速并凸顯了經濟規律不可抗拒的必然結局。■
評論